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7-8期
www.fjsen.com 2014-09-10 16:25:39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浅谈党报关于妈祖新闻报道的几个创新

卞军凯

妈祖是历代信奉的海神,妈祖信俗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如今,妈祖已经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莆田市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信俗的发源地。笔者作为省级党报驻莆田记者,全力投入妈祖新闻的报道责无旁贷。不过,妈祖信俗已有千年历史,每年举办的妈祖纪念活动往往大同小异,新意不多。那么,怎样在延续传统的妈祖纪念活动和追求新意的新闻报道中找到契合点?笔者认为,需要新闻工作者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拓宽报道思路,不拘泥于以往的内容和范式,努力寻找机会实现突破,用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引导妈祖新闻报道活动,争取在没有新意的纪念活动中持续写出有新意的报道。

对象创新:从单纯报道活动到侧重描写人物

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祭拜典礼,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并列为中华三大祭典之一。以妈祖为纽带,莆田市每年举办“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秋祭大典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从台湾漂洋过海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的同胞更是络绎不绝。虽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素材,但这些活动本身已经举办数年甚至多年,内容逐渐固定、稳定,缺乏足够的新鲜元素。作为新闻报道者,怎样从中挖掘出与往年不同的内容?

笔者认为,对人物和群体的描写、报道可以成为一大创新方向。妈祖信仰是人的信仰,参与妈祖文化交流活动的主体是信众、是人。在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中,也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具备新闻价值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刻画,能够映衬、折射出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和两岸文化同根同祖等宏大主题。

2012年11月,笔者在参加一次常规的两岸妈祖交流活动时,发现台湾北港朝天宫副董事长蔡辅雄老先生不仅在1981年就历经艰难险阻前来莆田祭拜祖庙,而且近年来组织了大批台胞前来祖庙进香祈福,于是采写了《蔡辅雄:带台胞来谒祖是一大乐事》的人物报道,被中新网、中国台湾网等媒体广泛转载。2014年“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期间,全新设计编排的妈祖祭祀大典隆重登场,引起不小的轰动。笔者在报道新祭典特色的同时,又把目光转向承担典礼表演的莆田学院大学生们,采访写作了《青春汗水里的妈祖情》,讲述了他们辛苦备战祭祀典礼表演的故事,刊登后获得主办方和莆田学院的一致好评。

作为莆田本地党报,《湄洲日报》在创新妈祖新闻报道上优势更大、成效更多。2011年11月,该报记者选取了湄洲岛妈祖祖庙的一名“福首”作为报道对象,写作了体验式报道《湄洲祖庙“福首”的一天》。这是媒体首次将目光聚焦到妈祖祖庙里延续信俗的“福首”,报道语言生动,可读性强,获得了2011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如今,参加妈祖活动报道的许多记者正在树立创新意识,首先从报道对象的选择上打开了思路。今年上半年,笔者参加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后,在完成常规报道任务的同时,又把目光放在湄洲岛的旅游产业发展上,同时收集素材采写了《湄洲岛旅游:不再是一炷香的功夫》,进一步丰富了妈祖新闻报道的内涵。而《湄洲日报》记者将“发现典型人物,挖掘感人故事”作为妈祖新闻报道的一个方向,将目光对准普通信众,采写了台胞坐着轮椅来进香、82岁台胞完成祖庙进香愿望老泪纵横等一系列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形式创新:从纸媒次日见报到新媒体即时报道

基于党报的纸媒特点,所有采写的稿件、拍摄的图片最快要次日才能见报,报的是“昨日之事”。而妈祖信俗传承、妈祖文化交流活动中,有许多宏大的典礼、独特的仪式来营造氛围,现场参与者会为热烈的氛围所感染、所激动,更多不能亲身参与的读者急需通过实时传递、直播的信息来感受现场气氛,这就对报道的即时性提出要求,报道内容要从过去式转变成进行时。

同时,大众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也要求妈祖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呼唤新媒体的介入。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不再只有“点对面”的一种传播方式。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时代,通过微博转发、微信朋友圈分享,使“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格局日渐形成。因此,党报记者必须传播顺应潮流,采写、发布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稿件内容,尤其是时效性较强的妈祖文化交流活动。

自从去年6月福建日报法人微博开通后,笔者在参加妈祖的新闻报道时十分注重向新媒体供稿,借微博报道实现党报与读者的良好互动。去年8月16日,由共青团莆田市委主办的莆台青少年妈祖缘文化节在湄洲岛举行,笔者参加上午举办的开幕式和环岛骑行后,立即整理微博稿件,在1个小时后就以“140字稿件+图片长微博”形式在福建日报法人微博刊发,迅速得到大量转发、评论和点赞,给参加文化节的两岸青年带来了党报的崭新形象。

今年上半年,随着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作为妈祖故乡的莆田市举办了两岸齐拜金尊妈祖开光典礼、妈祖文化活动周、38家宫庙集体加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多场重大民俗活动。笔者在采访报道这些活动时,改变原来的“次日见报”思维,将微博供稿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布微博短新闻。特别是在妈祖文化活动周的万名台胞齐拜妈祖环节,与微博工作室提前沟通、精心准备,以“微直播”形式发布了3条图文并茂的报道,引起V游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莆田新城网、莆田论坛网等机构大V和大批网友的转发,网友们发表的“妈祖威武”、“热情的台胞真让人感动”、“很想去看看”、“还想再去一次”等观点,再次证明了党报运用新媒体报道妈祖活动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当前,两岸妈祖信众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前来谒祖进香的台湾信众中青春面孔日渐增多。面临着新媒体巨大冲击的传统党报,能否通过对妈祖的报道在年轻群体中树立影响力?笔者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其感兴趣的话题,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

定位创新:从报道者到妈祖文化研究者、传播者

妈祖信俗是我省一张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文化名片,妈祖文化也是一座新闻富矿。据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刊发的《论<福建日报>民俗报道的框架建构》一文中统计,2012年全年《福建日报》民俗报道中“信仰议题”的报道数量最多,其中妈祖信仰报道在所有信仰报道中居首位。妈祖报道对党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一名地方党报记者,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地特色文化责无旁贷,而且是一份长期的责任。妈祖信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报道妈祖新闻时会涉及到大量古代礼仪、信俗类知识,这就需要党报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否则,出现差错后不仅会伤害党报的公信力,也会在信众心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笔者认为,长期负责报道妈祖文化的党报记者不仅是一名报道者,还要成为一名妈祖文化的研究者、乃至传播者,这不仅对做好本职工作很有益处,对提升记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颇有帮助的。

在党报记者同行中,笔者已经遇到这样的例子。《湄洲日报》一位记者负责妈祖新闻报道长达10年,其并不满足于遇到相关活动就刊发一条条新闻,而是点滴积累相关知识,逐渐成为妈祖报道领域的权威记者,进而也大大提升了《湄洲日报》在妈祖报道领域的权威性。某次,妈祖祖庙在举办一场翡翠妈祖神像的开光典礼时,大部分记者拿到新闻通稿后直接就此写稿、发稿,而这位“研究型”记者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发现了关于神像尺寸数据的一点谬误,及时向主办单位提醒。最后,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常务副会长直接告诉媒体,这项数据“以《湄洲日报》这位记者所说为准”。

因报道而深入研究、因研究而主动传播,记者在工作中形成这样的链条后,妈祖报道的素材也能突破“靠活动写稿”的瓶颈,不断挖掘出新鲜的独家新闻。上述《湄洲日报》记者在研究和传播妈祖文化的过程中,经过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交流,挖掘出一条偏静态的独家新闻——《<辞海>“妈祖”词条解释得以修正:还原湄州妈祖庙为唯一祖庙》,获得了2010年福建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可见,党报记者以“研究者、传播者”的身份定位从事妈祖新闻报道,不仅能让文章更具权威性、影响力,也能给党报带来更加生动、丰富、有意义的报道素材,不失为一项积极有益的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莆田记者站)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