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从受众变化看信息时代电视新闻的创新

2014-10-29 16:59:47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张良君 贺丛周 刘 阳  
视频加载中...

【摘要】信息时代,受众的思维、习惯、需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为了适应受众的变化,也为了适应自身的发展,电视新闻需要创新求变:增强服务理念,强调新闻策划;深化新闻报道,体现差异化;加强媒介融合,增强传受互动。

【关键词】信息时代;受众;电视新闻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网站、微博、微信、各种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随之人们使用媒介的思维、习惯、需求等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某些新特点,对具有喉舌功能的传统电视新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信息时代受众对电视新闻消费的多样化

信息时代,电视受众对新闻除了有真实性、客观性、重要性、接近性等原有的需求外,还出现了一些新需求和新特点。

(一)对电视新闻的多元化需求

1.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个性化需求。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为个性化、个人化。而传统的主流大众媒介包括电视新闻在内,虽然信息来源可靠,制作水平较高,但都将受众视为无差别的个体,一般只提供普遍性的、泛泛的信息,编排模式和播放时段较固定,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从电视受众频繁调动手中的遥控器足以说明电视受众的不满。

2.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完整性需求。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没有版面、时段的限制,便捷的检索和超文本链接的浏览方式使相关内容无限延伸,信息量无限扩充,保障了信息的丰富性和完全性。而电视新闻有时段、编排、线性播放等方面的限制,一时间难以满足受众对某一重大事件的完整性信息需求。

3.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增强和多功能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近年来很多突发性事件都由现场民众用手机等便携工具拍摄,并即刻在网络上传播,随之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普遍提高。很多时候电视从业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捕捉转瞬即逝的现场画面,因此电视新闻往往是事件发生后对现场的延迟报道,或对亲历者采访的后续报道,时效性较网络新闻有所欠缺。据调查,目前受众迫切需要知晓某一重大事件时,第一时间往往是从网络上获得,要证实消息的准确性并深入了解时才选择电视。比如2014年8月2日7时37分左右,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最早发布这一消息的是腾讯微博,由腾讯微博@开心宝贝于9时42分通过智能手机在腾讯网上发布这一爆炸消息;CCTV第一次播发该消息是10时34分,只有口播,没有现场画面。从“8?2”昆山爆炸案最初报道的时效性上看,电视新闻比网络晚了近1个小时。

(二)传受双方兼具,主动性、参与性增强

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方式有所改变,以前电视新闻的采访、编辑、制作与播出等环节是媒体的专利,而现在随着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还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普遍拥有了数码摄录设备,他们有了记录周遭生活变动的可能,即便在媒体记者不能即刻到达的场合,他们也能够将极富新闻价值的动态影像拍摄下来,或者用文字记载下来,在互联网上传播,这就成了一则原创新闻。[1]22此类原创新闻虽然有些粗糙,但时效性强、真实度高,因此点击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有时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如2014年8月2日CCTV、东方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对“8?2”昆山爆炸案第一现场的报道,反复使用的视频就是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爆炸现场画面,而不是电视记者亲自拍摄的内容,虽然市民拍摄的这些画面不太稳定,但视觉冲击力强,影响极大。

由于新媒体具有便利性、快捷性、交互性的特点,使得人们普遍追求传受双方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而且这种对话交流变得更为主动和个性。因此,电视受众已不满足于原有“你播我听”的报道模式,而是希望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表达权,迫切希望参与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成果。

(三)移动受众逐渐增多,收看的随意性增强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依托新技术、使用新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多。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中国手机客户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增长率高达83.8%。[2]由此可见,人们收看电视的终端已不局限于电视机,对视频节目的享用超越了时空限制,凭借手中的新载体,借助覆盖广泛的通信网络,随时随地随意享用电视节目,包括电视新闻,不再受到电视台播放节目的限制,不再受到家庭电视的环境影响,不再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干扰。这些使用新媒体的受众在享用电视节目的同时,还能够同时传收其他信息,他们既可以是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既可以进行个体间的联络,也可以进行群体间的交流,这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式的信息传播。这种动态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电视媒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信息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信息时代,舆论环境纷繁复杂,电视新闻凭借其固有的权威性和社会舆论引领者的影响力,在信息过滤、整合、舆论引导方面尤显重要。但是电视新闻媒体也要顺应信息时代受众的变化,抓机遇求发展,从理念到内容和形式都要力求创新。

(一)增强服务理念,强调新闻策划

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极大地超出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接收能力。网络信息虽然量大,但碎片化现象严重,同一事件以不同的面貌反复出现,人们真正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在《电视生猛且坚强的“六缸”驱动力》一文中写道:“关于各种重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视频,仍然来自电视媒体。”[3]因此当前电视媒体依然承担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传播信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电视新闻应该增强服务性,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亲切随和的语言,传播多样化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舆论。

电视新闻还要强调前期策划。一篇新闻报道能否成功,是否有创意,主要取决于新闻理念的创新和前期策划的好坏程度。首先,要改变以往等待新闻发生的观念,主动寻求和发现新闻。新闻固然追求的是新鲜性,但这种“新鲜”不仅仅指新事物、新事件、新信息,还可以是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受众需求多样,电视除了报道时效性强的新闻外,还可以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社会和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积极寻找和发现新闻,加强策划,坚持以人为本、以小见大,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用平民化语言正确解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发展。比如近几年来电视新闻中出现的“走基层”报道、寻找“最美”系列报道等,都赢得了受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其次,要紧密关注网络新闻,尽量缩小与网络新闻之间的时效性差距,而且可抓住一些颇有新闻价值的网络事件进行策划,策划方案产生后要努力推动,执行到位,做强、做大、做深,争取在信息量、报道规模和报道层次上占据媒体市场的竞争优势,赢得受众。电视新闻媒体尤其要关注网络热点,网络热点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由于网民隐匿,数量庞大,普遍缺乏专业素养、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往往偏离真实,有意无意违背事实,影响社会舆论场的健康和事态的良性发展。电视媒体可抓住网络热点事件进行策划,派出记者深入调查采访,探寻事实真相,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深入挖掘,及时报道,正确解读,用事实说话,且与电视台官网联动,引导舆论。再次,在栏目设置上加强策划,增设分享或互动板块。普通民众凭借手机或摄像机可以记录新闻现场,也可以拍摄身边的人和事,记录生活和社会的变化。电视媒体可以充分调动有兴趣的民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公民记者的新鲜感、责任感、参与感,同时为电视新闻栏目拓展新闻资源空间。

(二)深化新闻报道,体现差异化

电视新闻栏目由于时段、编排的限制,信息量难以像网络那样丰富,但电视新闻在信息来源上权威可靠,采访制作水准较高,网站等新媒体难以企及。

1.体现与网络新闻的差异性。首先,电视新闻要增强报道的质量。目前网络的海量信息对电视新闻是一大冲击,但受众需要的不是一般性的浅层信息,而是深度调查、深度解读及背景性信息,电视新闻要加强追踪报道和深度报道,用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深化报道,用现场报道抓住受众眼球,拓展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电视新闻报道在量上、质上的提升也能使勾勒出的事物图像更加接近事件的本真,满足受众的深层次需求。[1]23同时还可以适当融入评论,以满足受众对于社会事件的真实性感知和深度的认识。[4]其次,电视新闻要强化本土特色,实现差异化。目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的地方性较强,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纵深性、丰富性,因此地方电视台可挖掘和提高本土资源的利用率,依靠对前沿的获取和领悟,将本土的信息、资讯、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使传播的内容与地方受众需求相吻合,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5]

2.体现与其他传统媒体新闻的差异性。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等媒体的新闻报道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雷同。电视新闻要充分发挥优势,运用好电视元素,比如现场画面、现场同期声、记者出镜、音乐、音响等等,新闻现场带给受众的冲击力很强、吸引力很大,电视新闻要加强新闻的现场报道,有条件的可运用现场直播,因为现场直播带给受众的现场感、参与性更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对于有些记者不能到达或不能即刻到达的现场,电视新闻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群众提供的现场画面,这样的画面有可能是唯一的现场画面,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跟进,深入调查,深化报道,满足受众需求。

3.体现与同类电视新闻媒体的差异性。由于新闻资源的局限,目前电视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本土的电视新闻栏目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据调查,电视受众不是对所有的新闻内容都感兴趣,也不是所有的新闻内容都适合全部电视受众。因此,电视新闻栏目要有区别意识,区别受众、区别栏目、区别内容。每个电视新闻栏目要明确目标,清晰定位,既要紧贴本土,也要体现出频道和栏目特色。地方电视台既要挖掘和提高本土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又要综合考虑栏目及地方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整体策划,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来做深做透新闻节目,赋予新闻新颖的文化内涵,将本土的信息资讯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加强媒介融合,增强传受互动

电视新闻的封闭制作和线性播出使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受限,难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受众被动接收信息,主动性未被有效利用,因此电视新闻媒体要在信息接收终端挖掘潜力,加强媒介融合,增强传受互动。

第一,加强网络推广电视新闻。电视媒体可以将自己制作播出的新闻节目投放到电视台官网或合作运营商的网站上,扩大共享范围,可以一个节目或一篇报道为单元供用户下载播放,再借助网络留言和评论等数据获得受众的反馈。虽然各级电视台已经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类似服务,但仅仅是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重复,没有融入营销手段,没有很好地包装,更没有加强宣传和有效推广,仅仅限于等待受众点击的被动状态。电视媒体要利用好网络,尤其是要利用好本土社区网络,实现与网络的同步播出,且同步更新存档,以供受众随时点击观看。要注重对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市场开发,研究受众的特点和行为方式,加强包装和宣传推广,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赢得网络受众的青睐。

第二,借助网络增加定制新闻信息服务。定制在网络上已经成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服务,但在电视新闻信息服务上还没有得到体现。其实信息时代电视节目的接收终端已不再局限于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已成为接收终端,电视媒体可以提供包括新闻在内的所有自制节目的定制服务,而且还可以依据网络记录数据掌握受众的收视喜好,有针对性地制作节目套餐推荐,这种精准化服务能够满足受众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同时电视媒体也可以有效利用数据及时调整、完善栏目的制作。

第三,借助网络增强传受互动。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制约了受众的参与,电视新闻栏目要重视在节目中或节目后与受众的互动,这种沟通有利于提高媒体、受众、广告商的集体认知。[5]电视新闻栏目可以增加电视新闻与受众的相关性,全面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关注度,增强公信力,再借助网络的点击、留言、评论等方式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方式,占领新媒体领域,更专业地使用微博“#”“@”等功能,开展话题讨论,让受众高度参与,吸引更多的受众围观,满足受众参与表达的需要。

总之,以受众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信息来源的多样、信息内容的海量与易得,使得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尤显重要,电视新闻报道既要遵循新闻规律,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满足受众、引导受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彭洪强.新媒介语境下电视媒体和受众互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2014/1/16.

[3]黄升民.电视生猛且坚强的“六缸”驱动力[J].电视研究,2013(11).

[4]黄缨.电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对电视节目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5]陈洁.受众关注的,就是节目要做的内容——近距离观察美国广播电视节目风向[J].视听界,2013(3).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