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烽火岁月——硝烟中的“红色媒体”

2015-07-07 16:57:22  来源: 中国记协网综合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诞生于抗战烽火硝烟中的“红色媒体”,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以笔代戈,记录下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战绩,如号角般唤起民众的斗志,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世界对中国抗战的理解和支持,为赢得最后胜利发挥了枪炮武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抗战媒体”的历史,缅怀前辈,铭记传统。

晋察冀日报:八匹骡子办报

“3000字著文章”和“七进七出”的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

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在根据地中心阜平城创办《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1948年6月15日,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从创刊至终刊历时10多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党报中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晋察冀日报》工作人员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器材,冲破了日寇一次次的扫荡坚持出报。他们将原始的油印机改进为木质轻便的铅印机,用枣木做机身减轻重量,使一匹骡子就能驮一台轻便印刷机,加上其他出版铅印日报的全部物资,靠八匹骡子就驮走了。

1938年4月起,邓拓千方百计从外地弄来几台铅印机和一些铅字。工人还缩小铅字箱,把印刷字盘改为3000字字盘,而编辑记者写稿则都限定在3000字内。《晋察冀日报》的“八匹骡子办报”“3000字著文章”由此传为佳话。

1941年8月,敌人向边区开始大扫荡,日伪军在平山县滚龙沟附近反复“梳蓖扫荡”。当时,报社在铧子尖驻扎了25天,同志们转移了又回来,把出报的器材埋了又挖出来,反复7次,被称为铧子尖出报的“七进七出”,此可谓这支新闻队伍顽强不屈、勇敢机智的一段特殊战斗。

在抗战时期,宣传抗日军民的事迹,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是该报的主要任务。1940年,八路军与日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田间、沈重等多名记者奔赴前线。田间深入正太铁路沿线,连续写了《十六团》等7篇通讯,还有孙犁和曼晴合写的《冬天战斗的外围》等,充分反映了八路军歼灭日寇的胜利成果和英雄气概。其后,仓夷等还报道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抗日英雄的报道,代表作有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仓夷的《爆炸英雄李勇》等。

   图为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碑

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发表终刊启事。(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