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第8期
www.fjsen.com 2015-09-10 09:35:27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湄洲日报:突发自然灾害宣传的媒体担当

林文家 吴双双

时隔5年,莆田再发台风红色预警,也是10年来在莆田登陆的首个台风。强台风“苏迪罗”登陆带来强风暴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防汛会议,全市机关6万党员干部闻“风”而动,奋战在抗台救灾第一线,立下“军令状”。

提前运作 全员集结

险情就是命令。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相关要求,湄洲日报社提前运作,迅速安排30多名一线记者前往抗灾现场,根据气象台预报,制定详细宣传预案,社长、总编辑亲自挂帅,调度指挥。总编室所有记者迅速组成抗台小组,再根据需要跨部门抽调其他部室记者,分赴台风可能登陆地、防汛抗台指挥部以及码头、车站、市区街头等地蹲点,联系县(市、区)报道组、各地通讯员,分派任务,组成地方梯队,从点到面,多方位、多角度,形成立体化报道网络。

本次抗台宣传报道,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强多次了解情况,提出要求,即时指导。报道体现了报社多年来能打大战的好传统、好作风。一批老骨干冲在一线,年轻同志积极跟进,传帮带教在风雨兼防、风雨兼程中得以实践。二十出头的女记者与男记者一样,冒着风雨深入一线采访,顾不得吃晚饭连夜写稿、编辑、校对,加班到凌晨一二点还舍不得离开。次日清晨,接到新任务的他(她)们又重新出发了。本报总编辑也连夜撰写评论《晚安,我的莆田》《最暖风雨问候来》等,第一时间在新媒体首发,传递风雨中的暖人情怀的正能量。

8月8日晚10点多,获悉台风在我市山亭镇登陆,本报连夜派出2名记者前往沿海追赶“台风眼”,一线记者在“追风”中,车陷水沟,还好有惊无险。当晚,他们一直驻守在山亭镇,直到午夜时分才返程赶稿,采写相关报道《“苏迪罗”登陆的雨夜——本报记者沿海“追风”记》《人车掀翻》等精彩报道,采访路上遇群众车翻,记者二话不说上前救助,采访途中双脚受伤,仍然坚守一线。

台风登陆夜当晚,另外一组2名年轻女记者,前往城厢区多个避灾安置点走访,在采访的同时兼当志愿者,帮助群众接待安置等,回来后又连夜赶稿。这期间,报社80后记者吴伟锋双腿受伤,依然坚持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女记者李霞出门采访电动车被风吹倒,不喊苦不喊累,跟随市委书记和省委领导到灾情一线采访;记者朱建婷在台风登陆地采访,拦了几辆的士,师傅表示路途危险不愿前往,好不容易打到一辆的士,路上风大雨大,车不停地晃动,行驶在马路上都有冲浪的感觉,的士师傅只能缓慢开着车。更有记者赶赴南日岛,与边防官兵一同参与救灾,了解岛上渔民受灾情况,采写“灾难无情人有情”的感人瞬间。

风雨同舟、风雨同进、风雨同济。一线记者奋战前方,编辑部、电脑室里也是灯火通明,台风登陆当晚,从报社主要领导到一线电脑录入人员,都在紧张中忙碌,不少人两点半才离开单位,还有十多人最后加班到凌晨近四点,办公室、校对科、电脑室等人员坚守岗位,大家重彩、精彩、出彩的付出,以不眠之夜呈现在版面和新媒体上的即时报道。当班编辑凌晨还在编稿、上版、修改标题,多名采编领导8日晚加班到凌晨近4点才离开报社,次日一早又到单位上班,了解即时灾情、安排部署记者,确定采访选题。第二天早七点多,报社又派出多组记者,赶赴受灾现场,进行报道。

精心编排 精彩出彩

台风期间,本报在要闻一版及第二、三版面专门开设抗台专版, 每天由多名编辑根据分工联系记者、通讯员了解情况、及时发回稿件,编审后由总编辑及分管副总编辑亲自审稿、调度。制定台风报道预案,分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台风登陆前报台风动态、防台风准备以及防台风技巧;登陆时报抗台风动态、最新灾情;登陆后报抗灾自救、恢复生产以及灾情损失。

8月8日起,本报综合一线记者、通讯员报道,在要闻一版刊发《干部多一分辛苦 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并开设专栏《奋起防御“苏迪罗”》,刊发《闻风而动迎战急——本报记者、通讯员来自一线的报道》组稿:《严阵以待》《轮渡停航》《景区关闭》《紧急卸货》《本周双休日照常上班》《今明193趟动车停运》及图片《进港上岸》等。

8月8日,省长苏树林深入我市沿海检查防抗台风工作落实情况、省委副书记于伟国深入我市检查指导防抗台风工作,本报派出多路文字及摄影记者全程随同采访报道,9日在要闻一版刊发《坚守岗位落实责任 防台抗灾确保安全——苏树林深入我市沿海检查防抗台风工作落实情况》《靠前指挥科学防御 措施到位慎始慎终——于伟国深入我市检查指导防抗台风工作》。

当晚10点10分,获悉“苏迪罗”在我市山亭镇登陆,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台风登陆后防御台风工作视频会议。会上,省委副书记于伟国、市委书记周联清就防御次生灾害、“回南风”等提出要求,本报连夜驻守市防汛办的记者立即采访。当时夜班要闻版面已初步完成,为体现最新抗灾消息,报社临时研究、调整、组合版面,次日刊发省市领导最新要求和《做好防抗台风后半程工作 “苏迪罗”昨晚10点10分在我市山亭镇登陆》等报道。

8月9日起,本报联版推出奋起抗御“苏迪罗”特刊,命名为《风雨兼防托彩虹》,开设一线防御、现场直击、部门行动三大栏目,台风登陆夜聚焦城厢区避灾安置点见闻,以及《时隔五年,我市再发台风红色预警》《10年之后台风再次登陆莆田》《台风登陆缘何风弱雨小》三个解读。其中“一线防御”专栏刊发《仙游:确保路畅》《荔城:抢收水稻》《城厢:巡查值守》《涵江:一线督查》《秀屿:在岗在位》《湄洲岛:合力防御》《北岸:集结重点》。“部门行动”专栏刊发《保障供水供电》《严防地质灾害》《检查户外广告》《整改路灯隐患》《加强卫生应急》、《确保排水畅通》《公交停运避风》等。

9日上午,省防指将防台风应急响应调整为Ⅲ级,并启动防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本报迅速调整策划报道方向,指挥前方记者聚焦报道各地各部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防灾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及干部群众官兵在防抗台风和灾后重建中的感人瞬间。经过前期周密部署,8月10日,本报除在要闻一版突出刊发新华社通讯《6万党员干部闻“风”而动抗台救灾人人都立“军令状”》,以及本报独家采写的《子弟兵奋战在海堤》外,再次推出二三联版抗台特刊《风雨兼防托彩虹》,30多名一线记者采访刊发《300多米主干道成汪洋 近1米深积水困扰交通》、《暴雨侵袭,江口园下村成“泽国”》、《边防民警送去温暖》、《军民齐心坚守一线》及图片,以及灾后自救一组《冒雨修建坍塌鸭舍》、《村民帮助抢收瓜果》、《外调蔬菜供应市场》、《山区塌方路段抢通》、《灾后理赔及时启动》,还有反映灾情汇总的《“苏迪罗”致全市25万多人受灾》、《客运公交恢复运行》、《忠湄轮渡停航近24小时》等稿件。

据不完全统计,台风期间,本报派出记者编辑186人次,采写623篇稿件及图片,经筛选,部分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刊发。台风期间,共开辟专版专栏28个,紧跟灾情、周密部署、指挥得当,反映在报纸上,浓墨重彩、精彩出彩。

报网融合 立体传播

台风期间,湄洲日报社新媒体服务平台下属的莆田网等利用实时传播优势,多元采集、多态共融、多极传播,以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构筑主流媒体新高地,发挥舆论主导、引导、疏导作用。既让新兴主流舆论阵地凸现作用、彰显价值、发挥优势,又得到考验、扩大影响、激发活力。

莆田网连续几天在首页设置台风专题,充分发挥新媒体快速及时、传播面广的特点,滚动报道、集中报道、立体传播,在灾害性报道中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传递权威信息。首页设置“苏迪罗”专题,及时、集中报道台风动态、救灾情况等,共发布新闻信息262多条,总阅读量达30多万人次。同时,微信公众号、微博、智能屏等联动,及时刊发台风新闻。其中,微信播发的内容最受网友关注,台风登陆的新闻,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半小时阅读量就突破1万人次。

台风登陆后,在不到一小时时间内,本报通过收集市防指最新动态、全市灾情,综合央视等权威媒体信息,在本报微信公众号首发的《晚安,我的莆田》,在本地和海内外莆田乡亲中反响热烈。

截至8月10日上午8时,本报莆田网共派出记者123人次,前往东甲、莆田火车站、枫亭镇以及市区各地,网站自采及转发抗台相关报道篇,一线采编人员全员在岗,及时发布台风最新动态。全程跟踪,及时发布后续防汛救灾相关新闻。派人到台风登陆点,视频报道登陆情况。同时,密切关注各地抗台风情况,及时快递信息。

当前,恢复灾后正常生产生活正有序展开,本报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宣传报道机制,力求更好发挥主流媒体阵地作用,实现高出一筹。

(作者单位:湄洲日报社)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