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第8期
www.fjsen.com 2015-09-10 09:35:27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可敬的“学生”

王文铿

江福全(笔名江山)是我的好同事,我与他结识50多年,他每次来信都称我“师父”。我实在不敢苟同,曾予以劝阻,但他一如既往,丝毫没有改变的意思。所以我在本文只好把他称为“学生”。

1957年,我在福建日报漳州记者站工作,当时记者站需要增加人,他由海澄县委书记推荐调入记者站。当我去海澄县委找他时,却到处找不到他。原来,他得知工作调动的喜讯后,兴奋不已,一个人下乡采访了。后来,我在莲花乡的田间找到他,只见他笑眯眯地从上衣口袋取出两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递给我说:这是我昨晚赶写的稿件,请你看看是否可以?这时我近距离地与他接触,见他长得五官端正、英俊秀气,一口闽南韵味的普通话,讲得相当流利,这时我心中对他更颇有好感。我对他说,先不急于谈稿件,我们还是回记者站看看吧!

我把“学生”带回记者站,让他熟悉周围环境和记者站同志们的分工。我还向他细谈了新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他聚精会神地听我说话。最后还认真地问我:你讲的这些经验在书本里可以找到吗?我坦诚地告诉他:我和你一个样,没有上过大学,现在掌握到的这些新闻业务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当然报社编辑部内人才济济,有的还是干了半辈子的老报人,他们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比如林奔同志,他是从上海复旦大学出来的,为人温和,平易近人,也很乐意帮助别人,我就向他学了不少东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高兴地说:好,就这样,你是我的“师父”,林奔就是我的“师祖”……我立即回应他: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在一起工作,只是同志关系,我没有资格当你的“师父”,你今后也不要这样称呼我。可“学生”没有接受我的意见。

他的工作劲头特别大。开头,我下乡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对我说的每句话,都用小本子记起来。可是没过多久,他对我说:“我是本地人,会讲闽南话,可以独自下乡采访了。”我感受到他的进步,也理解他的心情,立即表态:你想单独下乡采访,这是好事,我支持你。他得到我的这样答复,十分高兴。下乡没几天,他就写了两篇稿件递到我面前。我对他写的稿件,从头到尾认真看,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有时还说出修改的理由。他对我修改过的稿件也很满意。这样的工作方法用了一个阶段后,他突然向我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记者站个人写的稿件,以往都只署记者站名称,不署个人名字,我看这样做不好,个人写的稿件,应该写上个人名字,这样有利于调动个人积极性,也能增强个人责任感。听他这么一说,我感到有道理,立即表态:可以,就按你的意见办。从那以后,记者站同志们工作积极性确实大大提高了。大家都为自己能多写稿、写好稿而努力工作,连星期日也不想休息。

1959年春天,报社领导通知我回编辑部工作,记者站全体同志说:后天“立春”节气就要到了,我们要赶在时间前面,大家一起行动,写一篇反映春天气息的报道。于是大家分头采访,在我回编辑部的当天,一篇以“春回大地”为标题,反映漳州平原春天气息到来的通讯,在《福建日报》刊登了。大家都为集体打了一个小胜仗感到高兴。但万万没有想到,在我回报社编辑部不久,“学生”就给我写来一封很长的信,对我在记者站工作期间存在的一些缺点、问题,提出了批评。我开头感到十分意外。但冷静地想一想,又感到“学生”成熟了。他对我在记者站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意见当面不好说,现在用通信的方式,敢对“师父”提出批评,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对他更有好感了。

“文革”后,他被调往长泰县任县委副书记、 县长。后来又调去负责创办《闽南日报》,我与他的来往比往日更少了。他只是在每年过春节时,给我寄来精美的贺年卡,或寄来水仙花,以表达祝福和友谊长存的意思。

最近,我突然收到他的来信,他在信封里附上一张2012年4月15日的《闽南日报》,还给我写来“乐而忘忧”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横幅。这真让我喜出望外,而且有点懵,怀疑自己的眼睛看花了。我认真端详《闽南日报》上他的书法专版,终于明白了,这些年他的字迹完全变样了。过去“学生”的字迹,虽然也可称得上不错,但他只能写一手楷体,而现在他是行、草、隶,样样皆通,这在我省新闻界是不多见的。著名书法家陈奋武称他是新闻界里的“怪人”。

“学生”哪来这么厉害的本领?他在退休前,一直坚持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并且长期重任在身,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书法呢!他的作品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给我写的横幅中心内容是“乐而忘忧”,我理解这就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秘密武器”。他身为党报总编辑,肩负重任,兢兢业业。在创办《闽南日报》的那段日子里,他白手起家,既抓采编和经营工作,又培养锻炼人才。在他的带领下,《闽南日报》顺利启航,茁壮成长。他辛勤笔耕,在主持办报繁重工作之余,累计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0多万字,其中不少佳作获奖。他本人获得了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福建省首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聘为高级编辑,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在百忙中始终没有放弃练习书法,把练书法作为日常生活的最大乐趣,从中陶冶出乐观、霍达的性情,从容面对困难,坚韧抵达目的地。

他喜欢用毛笔写作,结果毛笔用了一把又一把,有时墨水沾染到手指上,他也不厌烦不在意,还津津乐道:这是文人的印记吧!古圣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不俗业绩,其奥妙之处,恐怕就在这里。从这一点看到,“学生”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不畏困难挫折的韧劲,这种敬业和韧劲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当时记者站喜欢用毛笔写字的,只有我与他两人。我是时用时不用,三心两意,而他把练书法作为自己的主要乐趣和目标之一,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如今我连楷体字都没有写好,而他则是楷隶行草样样拿手,他让我望尘莫及。

面对《闽南日报》刊发的江山书法专版,我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感慨万千,为此献上一首小诗以表心境:鉴赏书法喜望外,江君佳作堪称奇。行草隶书皆精通,新闻界里出“怪人”。历次戏称吾为“师”,余心有愧难受从。而今吾弟是新师,师徒反称才公平。

(作者系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原总编辑)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