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2期
www.fjsen.com 2014-03-25 17:51:59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新闻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吕 玲

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于每个人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人们所认知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介建构的世界。从长远来看,新闻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于现实社会的感知和判断,甚至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这个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时代,强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就变得异常重要。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必然是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的媒体。新闻媒体应视社会责任为生命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发表了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标志着西方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和义务想伴随的,媒体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开展业务的基础。

在当前媒体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年代,强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义重大。我们常常把真实性比喻成新闻的生命,那么对于新闻媒体而言,社会责任感就是它的生命。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才能在媒介竞争激烈的格局下,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纳入日常的“议事日程”中,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在报道方式上,除了利用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之外,也可以开辟互动平台,将读者、网民纳入其中,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共同挖掘活跃在老百姓中的“平民英雄”、民间好风尚。此外,还可以利用媒体既有的资源平台刊发、播出公益广告,宣传典型人物和现象,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又可以达到醒目的效果。通过长期的坚持,渐渐地,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就会被新闻媒体逐渐引导到社会正能量这个话题上来,只有吸引了公众的共同关注,正能量的传播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效果。

其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应该在追求新闻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一方面,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聚焦政治人物、社会精英不可厚非,但是也应该多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意之人,新闻媒体应该适时介入关心这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并督促、联合有关部门施以援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不是坐视其沦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负面新闻、批评性报道的处理上,隐瞒不报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表现。正确的做法是有破有立,在揭露事实的同时,注重新闻报道的建设性。新闻媒体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报道本身,予以揭露和曝光的目的应该落脚为“治病救人”,应多关注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

第三,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应该坚决抵制新闻炒作和过度娱乐化现象。如今,娱乐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许多媒体盲目跟风,争相模仿。在新闻报道上,媒体竭力挖掘“娱乐”元素,无论是名人趣事、花边新闻,还是灾害事件、暴力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被挖掘、被娱乐的对象。如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开办的婚恋交友、情感故事、励志类节目引发了争议,“拜金女”、“炫富男”纷纷登场,盲目追求收视率,大肆造假炒作,低俗之风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即便是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不少媒体和记者也偏离了方向,把代表、委员中的艺人、明星作为重点报道对象来追捧,而不是关心他们的议案、提案。花絮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两会”报道变得更生动、活泼,但是如果花絮过多、过度,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淡化了本应该被聚焦的重要话题。

第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成为虚假新闻的推手。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门槛低,发布者身份、动机难以辨别,虚假信息的出现和传播难以避免。面对消息来源不确定的新闻,新闻媒体不能轻易当推手,盲目跟进,而应该坚持理性的精神和客观的态度,展开专业调查,认真核实求证新闻的真假。否则虚假消息一旦被充分享有舆论监督权的新闻媒体转载,不仅会对有关当事人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伤害的是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新闻工作者要勇于担起 “社会的良心”

在许多新闻媒体中,对记者的考核实行“工分制”,为了追求发稿量,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很多记者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新闻线索,“抢”新闻,发出来的稿件蜻蜓点水式的“豆腐块”居多,深度报道较少,报道的新闻质量不高。不少记者逐渐沦落为缺少社会责任感的“新闻打工仔”。

特别是对一些社会新闻的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常常被贴上各类标签,过度的细节渲染,刺激耸动有余,教育反思不力,人文关怀的缺失,对受众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近年来发生的恶性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多集中在挖掘细节,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以及现场的悲惨情况,以客观报道之名渲染犯罪现场,而弱化了对罪行的谴责,忽视了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的途径的探讨。就拿7月2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的一起悲剧来说,17岁女孩胡伊萱好心将假装肚子疼的孕妇送回家,却不料掉入狼窝,惨遭杀害。多家媒体报道的内容均是围绕孕妇的动机以及犯罪的地点、过程来展开细节的描述,而没有及时跟进相关的法律知识,毫无警示作用。类似的新闻报道,只能让公众从中感受到人性的丑恶、个人的无力感以及对社会的失望。长此以往,更多的人只会将自己封锁起来,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冷漠路人的再现也就见怪不怪了。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良心,要有大局观、整体观,应该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建设者。新闻报道既要揭露事实真相,更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要时刻谨记社会责任,坚持宣传真理、捍卫真理,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多多思考新闻报道的意义和目的,巧妙地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做到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新闻事业主旨。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乐于走进人民群众之中,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多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接地气,才能深刻体会到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寄予的厚望,才能写出有温度和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来。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因此,只有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才能在新闻报道中牢牢把握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才能引导社会走向和谐。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学教研室)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