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四大央媒谈媒体融合:阵痛希望交织 每天都是逆水行舟

2014-07-18 11:29:5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马 利 绘 图:罗雪村

2014年,注定将以“新媒体融合元年”为标志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只有顺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尊重规律、勇于开拓,掌握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用好新媒体,加快推进媒体融合,主流媒体才能在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人民日报媒体融合系列报道的实践篇,特邀请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媒体融合的同志畅谈媒体融合实践,共同展望未来

拓展阵地 转型创新

马 利

只要我们掌握自身规律,把握用户需求,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就可以走出一条媒体融合的道路,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和信心!

6月29日,刘云山同志到人民日报社调研,在法人微博运营室和移动客户端运营室,他认真听取微博发稿、客户端维护、新产品研发的情况介绍,强调要顺应媒体发展新趋势,掌握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用好新媒体,加快推进报网融合,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报纸如何在网络时代生存发展?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就可以走出一条媒体融合的道路。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和信心!

一个基石:增强“阵地意识”,构建媒体矩阵,抢占网络新阵地。增强“阵地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阵地在哪?有人民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的声音;人在网上,阵地就应拓展到网上。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从桌面互联到移动互联,从个性新闻到社交网络,要有“阵地意识”,要适应人民的需要,要适合时代的发展。

2012年4月,人民网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率先上市,公信力、影响力和实力不断壮大。

2012年7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上线,快速成长为微博平台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微博,粉丝总数超过4400万,单条微博平均转评数超过4000次。

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中最新的成员——移动客户端上线,今天有400多万用户,每天还在增加。

66岁的人民日报,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张报纸,已扩展到了报、网、微博、微信、二维码、电子阅报栏、手机报、手机网、移动客户端、网络电视等10种载体。

人民日报的报道周期,从报纸按“天”计算、报道“昨天”的事,到电视按“小时”计算、聚焦“今天”的事,再到微博、微信、客户端,按分秒计算、随时记录“此刻”的事。

一条主线:发扬“传统优势”,生产优质内容的方向不变,但生产的方式、传播的路径要变。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始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越是在庞杂的信息流中,在纷繁的舆论场中,优质的内容产品和笃定的价值判断就愈加可贵,这是传统媒体多年积淀下来的财富,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本分。事实上,网络上不少流传甚广的新闻,尤其是观点类文章,原创还是人民日报。

互联网时代,生产优质内容的方向不变,但生产的内容在变,生产的方式在变,传播的路径也在变。

传播的流程和渠道在重构。过去,稿件见报是终点;今天,稿件完成是起点,终端、社交平台,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时代,用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对用户的需求要理解、要了解,因为用户决定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成败。

一条路径: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没有现成模式、成功范本,一切都在探索。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融合发展,流程再造。我们正在建设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以“全媒体新闻大厅”为核心,优化重构采编流程,打通全报社采编力量、报道资源;以巩固壮大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和规范发展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核心,在传播渠道上实现融合;以发挥人民日报深度报道和理论、评论等优势为核心,在加强话语体系和内容建设上实现融合。

回头看看互联网走过的路,很多优秀产品并非刻意谋划,常常是“灵光一闪”。融合发展离不开“走转改”、离不开基层,离不开一线。编辑记者最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聊政事”“曲解直说”“侠客岛”等等,都是编辑记者自发自创的自媒体。这样的“自下而上”,就是网络精神的体现。

一种要求:克服“本领恐慌”,锤炼人才队伍。媒体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我调研过的一些中外媒体,都十分重视发展新媒体,都是先让新老媒体的人坐在一起、干在一起。

媒体融合走到今天,冲击的是整个媒体行业。面对新领域、新阵地,每一天都是逆水行舟。克服“本领恐慌”,首先要自信,要提高学习的能力。无论怎么变,创新的本质没有变。“转型”的压力和挑战,每一个媒体人都要有互联网思维。

技术的变革永远超乎想象,未知远大于已知,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还将不断涌现。只要我们掌握自身规律,把握用户需求,相信我们的光荣与梦想,依然光明无限。(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