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汪大昭:小人书成吹牛资本

2014-06-03 09:02:0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作者: 李雪昆  
视频加载中...

□本报记者 李雪昆

谈到童年,汪大昭说得最多的就是快乐!无论是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还是自己在家看租来的小人书,或是听妈妈讲电影故事……

“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很多,只要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什么都很开心,都是最喜欢的。”汪老师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回忆说,那会儿,男孩儿绝对看不上女孩儿玩儿的东西,但又喜欢在女孩儿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因此,男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儿“骑马打仗”。“一般个头较大、力量较好的男孩子在下面充当‘战马’,我那时可没少给别人当马骑,背着同伴跑来跑去,其乐无穷。”回忆起童年往事,汪大昭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童年的汪大昭,看小人书是他当时的一大快事。“不但长知识,还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吹牛。我们互相讲自己看过的故事,那种乐趣现在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汪大昭告诉记者,那时每到周末,父亲就会带他和哥哥一起去澡堂洗澡。去澡堂的胡同口有家租书的小店铺,店主会把小人书封面撕下来,贴满墙壁供读者选租,那时每本小人书每天租金1分钱。“我和哥哥都盼着过周末,因为父亲会掏两分钱为我们租书。洗完澡躺在床上看书,看完互换。尤其是系列连环画,60集《三国演义》,从‘桃园三结义’看到‘三国归晋’,21集的《水浒传》,从‘九纹龙史进’看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本接一本,第二天还回去,下个周末继续。遇有英雄人物美图,有时还会拿起笔来临摹,现在想想,小人书成了我最早的美术教材。”话语间,汪大昭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黑白小人书的画面。

从汪大昭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在可以连图带文阅读之前,更小的时候,家人已经给汪大昭和哥哥买了不少小人书,童话和民间故事居多,《神笔马良》《豌豆上的公主》都在其中。“有些书将日本鬼子或地主老财等反面人物的脸涂成绿色,正面人物是红脸,从此我记住世界上是分为好人和坏人的。”汪大昭解释说。

谈起书的故事,汪大昭还告诉记者,“小时候有一天,正在同仁医院住院做手术的父亲寄回一封信,信中说请家人探视时带本书来,‘古今中外皆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我翻遍书柜,怎么也找不到这本书。晚上母亲下班回来,得知此事,随便拿了两本书。我不明白,那两本的书名都不叫‘古今中外皆可’,应该不是父亲想看的呀!”讲到这里,汪老师也不禁笑了起来。

“母亲给我们买过一本书叫《我的一家》,现在想来印象还很深刻。”汪大昭说,这本书的作者陶承记述了主人公在革命斗争年代先后失去丈夫和两个儿子,仍然坚持参加地下斗争的事迹。“那时我刚上小学,不免有生字。全家轮着读书,读后在一起交流。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成了电影叫《革命家庭》,可能是先入为主,我们看后总觉得银幕上的角色比不上书中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谈到银幕,汪大昭记得那时电影院和剧场每天从早到晚轮番上映电影,有新片,也有专门上映二轮影片的,暑期学生专场5分钱一张票,完全能够满足看电影之需。那时北京城里很少放映露天电影,偶尔看过几次,都是在景山少年宫或北海公园。“大白天扯起一块白布,影影绰绰的,根本看不清,只当是听广播了,可临时架起来的喇叭刺刺啦啦,听都听不清。”

夏天的晚上,铺开一张宽大的凉席打地铺。汪大昭说,每次洗完澡,母亲都会带着他和哥哥躺下来讲故事,多是电影故事。“记得有一部片子叫《没有留下地址》,我没看过,但听母亲讲过很多遍,百听不厌。后来,母亲和哥哥都成了听众,我倒成了主讲,遇到接不上的地方,母亲会帮我把故事继续讲下去。最后,也不知是听众先睡着了,还是讲故事的我先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