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经营堂 > 正文

美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2013-07-24 16:07:38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李晓培  
视频加载中...

【摘要】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美国各个州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但美国中小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成效显著,对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表现在: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进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在课程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加强政府介入,并实现政府与学校的联合,真正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开展,可能来自不同的原因和动力。但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媒介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大量时间,并且这种趋势随着卫星广播等新传播技术的出现有增无减。世界上关于媒介素养最早的研究起源于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当其他国家纷纷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文化的卫道士来研究与推广时,美国尚沉浸在文化帝国主义的乐园中。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

作为全世界头号传媒内容输出大国,美国这片土地并没有成为最早产生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土壤。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教育学者和家长们普遍发现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出他们的控制,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才被学者提出。至此,电视普及所造成的普遍忧虑促使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主要力量是各地先后成立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与社团。由于宗教背景、政治气候以及独特的教育体制,“媒介素养”在美国始终是一个多元的、未完全达成共识的概念。而由于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以及教育体制的独特性,在美国设置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难度极大,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同时也参差不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且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1992年,美国首届“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一种获取、分析、评估和以多种形式传播讯息的能力”,与会学者还对媒介素养的根本目标、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因素以及理解原则达成共识,这也是迄今为止在美国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2003年,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界定。媒介素养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21世纪的一种教育取向,它为获得、分析、评价和创作各种形态的讯息提供一个框架,媒介素养为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提供一种理解,也为民主社会中的公民提供其所必须的质询和自我表达的根本技能。[1]媒介素养中心同时定义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关键问题和五个核心概念,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和接受。内容如表1所示。

二、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儿童或者说是青少年,由于不够成熟,缺乏经验,相比成年人而言,其认知、情感以及道德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无一例外地将儿童或者是青少年作为媒介教育的主要对象。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落后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但是在美国的中小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得独具特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进课程教育中。美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普遍采用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进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1999年,美国50个州中已有48个州颁布了与媒介素养有关的课程指导准则,比1998年11月之前增加了36个州,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比如得克萨斯州在1999年明确提出将“观念和展示”与“听说读写”一同列为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美国中部地区教育实验室在2001年也将“观念和制造媒介”列入了21世纪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根据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罗伯特?库比和弗兰克?贝克从1999年起对美国K—12[K—12,指的是在美国的公立教育中,从幼儿园的高年级(5—6岁)到高中毕业前的12年级(17—18岁)]教育领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状况的调查统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多融合在语言艺术与传播艺术课程、社会性质的研究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美术与表演艺术课程当中,其中英语课程标准中都包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解构信息和建构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媒体信息,能够读懂媒体文本,明确媒体的操作实践、流程、机构以及影响的具体构建,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人,而非单纯地对媒介信息进行抗拒。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媒介素养中心提出了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四部曲”。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认知环节、分析环节、沉思环节、行动环节四个步骤来完成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认知环节即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有效储存这些信息。分析环节即教给学生利用五大核心概念和五大关键问题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技巧来达到更好地理解传媒的目的。譬如传媒讯息是如何生产的?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沉思环节即在接触传媒信息的时候要学会思考传媒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什么,隐去了什么。譬如看到一则汽车广告——空旷的马路、蔚蓝的天空、疾驰的汽车,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或者质疑:在这些显性的形象背后,广告隐去了哪些形象?为什么隐去?为了谁的利益?最后一个行动环节则是教给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传媒生活,譬如交给学生如何制作传媒产品,并让学生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鉴别,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学会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等。[2]

(三)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各地州政府和教育学者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早在1933年,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中学毕业的必修课;2002年,宾夕法尼亚州明确规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通过认证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并通过两小时的关于传播学方面的实践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