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1期
www.fjsen.com 2014-02-19 10:58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创刊·创业·创新

张金飞

“创业艰辛百战多”。参与《平潭时报》的创办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11年7月10日,我辞去在闽北日报社的工作,第一次踏上了平潭这个孤悬东海的岛屿,全身心参与筹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传媒中心和创办《平潭时报》。

两年来,《平潭时报》快速创刊,迅速扩张,创刊一年后就从周三刊扩为周五刊。如今,《平潭时报》已经成为新闻界的一颗新星,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实验区对外发布信息的权威媒体,不仅促进了实验区的大开放大开发,而且推动了当地社会文明的发展。

回顾到平潭工作后的700个日日夜夜,心中总是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充满了使命感。对自己能够参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文化拓荒,能够参与两岸共同家园的媒体创业,感到无比的光荣。创刊过程充满挑战

刚刚到平潭时,原来这个小小的岛县,根本就不具备出报的条件。一是没有办报设备,二是没有办报队伍,更难以预料的是,国家出版署的刊号什么时候能批下来。

但是,我们没有气馁。在传媒中心主任蔡露的带领下,我们三四个人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整修,我们硬是把一栋废弃的办公楼变成了上班的地方,水电通了,电话通了,宽带通了,办公桌摆进去了,电脑装起来了。

没有人,我们就向全国公开招聘人才。2011年8月上旬,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求职者涌向平潭,参加我们的招聘考试。从众多的竞争者中,我们最终选择了18人,组成我们的创业团队。

创刊的硬条件初步具备后,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办一张怎么样的报纸?每天晚上,我们几位筹备组成员总是在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有时候在宿舍的茶桌边,有时候在月夜的环岛路上,讨论和争论的总离不开这个话题。经过多番的头脑风暴,办报思路逐渐清晰,内容设置也基本定型。

2011年9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终于批下《平潭时报》的全国统一刊号。这个好消息激起了我们更大的干劲。紧接着,培训采编人员,采访有关新闻,编排报纸样版,出报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13天后,也就是2011年9月27日,《平潭时报》创刊号呱呱坠地,宣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传媒事业开启了新的一幕。

创刊过程充满挑战。作为《平潭时报》创刊的主要参与者,我深深地体会到,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迎难而上,用披荆斩棘的精神,用舍我其谁的豪情,才能战胜它。这也是一个传媒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业历程充满艰辛

《平潭时报》的创刊过程,实际上也是平潭综合实验区传媒产业的创业过程,因为实验区的传媒事业是从这里起步的。

报纸创刊初期,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新闻工作经验,更没有办报的经历。许多人不知道新闻稿件怎么写,报纸版面怎么排,我只好手把手地教他们,带他们入门,并想尽办法让他们快速提高,尽快进入角色。人手安排不过来,我自己当起版面编辑,改稿、编稿、做标题、指导美编进行版面设计。白天策划选题、安排记者采访,晚上审阅稿件,编排版面,审定清样。从创刊号到现在,出报的350多个夜晚,我每晚都和夜班编辑们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把版面发往印刷厂。

身体瘦弱的我,目前家还在南平,只身一人在平潭工作,只好千方百计克服生活上的不便,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常常周末加班。创刊初期,工作紧张,加上平潭缺水,我所住的宿舍停水,索性就住在办公室,有时候误了吃饭的时间点,就叫个外卖,简单应付。也许是劳累加上生活没有规律,2012年春节后,我患上了慢性胃炎,但是我没有请假,没有休息,常常忍着胃部的疼痛坚持工作。2012年4月,我被实验区聘任为平潭时报副总编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加自觉地加倍努力工作。

创业的艰辛,只有亲自体验了,才叫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都似过往云烟,不值一提。看着实验区的传媒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我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创新脚步充满乐趣

两年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平潭时报》的成长,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创业历程,总是伴随着创新的脚步。

来平潭之前,我在《闽北日报》工作。担任党报编辑、记者十多年的我,深知党报的长处和不足。《平潭时报》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的机关报,如何适应实验区“综合实验、先行先试”的要求,如何办出和传统党报不一样的面孔?作为《平潭时报》的创刊者和策划人之一的我,一踏上平潭岛,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改革创新,无非从内容和形式,以及二者的相统一入手。在内容上,我们强调新闻性,尽量避免宣传性,特别注重当前实验区大开发大开发的重大新闻,放大做强。而对一般性的领导活动和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能不报的尽量不报,需要报道的则予以弱化,让“领导退居次席”。在版面模式上,我们采取模块式编排,把一般性报道和信息放在边栏,同时淡化头条,强化主打板块,要求每个版面都有一块新闻性强,文图并茂的报道。总的要求就是“强的做强、弱的做弱、淡化头条、突出主打”。我始终要求编辑记者,我们的报纸要吸收别人好的做法,但不能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面孔”,有自己的风格。

2011年11月30日,平潭开往台中的客滚轮“海峡号”首航,这是实验区开放开发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两岸交流融合的一件大事。如何做好当天的报纸,对刚刚诞生不久的《平潭时报》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扩大影响、展示风采的重要机会。

我们不怕挑战,也不会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溜走。经过前期的思考和策划,我们决定当天出版12个版的“海峡号”特刊。特别是头版,我们把它做成封面版,整版用两岸握手的一张大图,简洁明了地突出主题,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当天的报纸送上“海峡号”,成为乘客的“抢手货”,许多媒体记者还从中找到了报道线索。

《平潭时报》创刊不到两周年,已经从周三刊扩为周五刊。不论其报道内容还是版面质量,都获得了读者的喜爱、领导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赏。这是对我们工作创新的最好回报,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社会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在参与《平潭时报》的创刊、创业过程中,我始终以创新为主线,把不断创新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用创新推动社会,用创造营造未来,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中国脊梁”的精髓。(作者单位: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