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广播评论:谁来说,怎么说?

2013-07-23 23:25:20  来源: 视听界  作者: 王旭辉  
视频加载中...

以提供观点为主的广播评论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些广播人甚至提出:广播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各地广播纷纷创办评论节目,多档优秀评论节目涌现。

2005年,南京新闻调频《马青时间》节目开播,这个节目的特点是,广播评论不再以单篇稿件的方式,而是以一档节目的形式出现,一档节目中包含了多个评论,既有主持人的评论环节《观察》,更有其他媒体观点出现的《声音》环节,还有各种对立、冲突观点出现的环节《交锋》。独家新闻不再是一家电台的看家本领,广播要做思想媒体,必须强化新闻评论,以评论强台。

“打造有思想的广播”这个概念,在2009年中国之声的节目大改版中再次实践。与这个口号相对应的,是中国之声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新闻节目中引入了评论员模式。200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改版的中国之声节目中,聘请了18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担任第一批特约观察员和特约评论员。这些评论员以敏锐的视角、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谈吐在节目中就新闻事件即时点评,成为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广播评论的特色

今天的广播评论,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广播特色。

首先,评论节目以主持人直播方式出现,部分节目甚至以评论板块节目的方式出现。这类新型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是《新闻演义》、《马青时间》。

过去的广播评论,大多以新闻节目的一个部分出现,围绕一篇稿件、一个主题评论。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重要精神出台的报道后,配上评论,拎出要旨,精辟论述,其实质仍然是对前一篇稿件的强化。后来出现的评论类节目,形式单一,一般一档节目只有一篇稿件,如南京台的《大家谈》、《今日论语》、《骨鲠在喉》等。这类评论节目是播音员在播一篇稿件,而不是主持人在主持一档评论节目。

以主持人直播方式出现的评论节目,主持人不仅播评论,许多主持人还是评论的作者或编辑。他们以一个评论者的身份出现,对新闻、资讯、信息进行淘洗、筛选、解读,与听众交流分享观点、看法。

其次,评论员成为常态。2009年,中国之声聘请了18位专家型评论员,开创了中国广播建立评论员队伍的先河。如今,评论员在各地新闻广播中已经成为常态。但凡重要新闻发生,重大事件出现,都会请评论员出面点评。这类专家型的评论员让听众知道身边的新闻,为什么会发生,意味着什么,对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这种解读和点评,可以让听众在短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第三,评论节目层次分明,各类评论节目都有稳固的听众群。

受众的多元化,决定了媒体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不同时段播出的广播评论节目,有着各自不同的收听人群。目前的广播评论节目,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本台评论。这类评论比较传统,大多以代表官方权威的声音出现,如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和编后语等。

2.精英评论。在广播评论节目中占主要地位。一些电台重点打造的品牌评论节目,重点塑造的品牌主持人主持的评论节目,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而评论员队伍以及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的即时点评,也归属这一类型。这类评论观点更主流,更客观,更专业,更深刻,如江苏新闻广播的《大林评论》,南京新闻广播的《马青时间》、《骨鲠在喉》、《惠眼看天下》等。

3.网络评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在这种环境下,网络评论应运而生。广播借助网络的力量,设立网络评论节目,挑选适合的网络言论在节目中播出。网络评论虽然有些比较偏激,但幽默、尖锐、犀利。用好网络评论,可以为广播评论节目增色不少。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是南京新闻广播的《网罗天下》。

4.草根评论。广播评论节目应该给大众提供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场所。草根评论目前在广播中主要以热线电话或短信、微博的方式实现。主持人会抛出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引导听众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类评论虽然很少有理论色彩,但观点长于生活经验,因而更显得观点的多元化。这类评论的典型代表有南京新闻广播的《第三只眼看南京》。

5.专业评论。如健康评论、财经评论、房产评论、体育评论等,这类评论的受众面略小,但忠诚度更高,专业评论的实用性、指导性更强。

第四,观点多元化,不强求声音统一。

今天的广播评论与传统的广播评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观点多元化,不强求声音统一。正像《马青时间》节目中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

有的评论节目不仅不强求声音统一,还在节目设置中特别安排了不同声音。比如,《马青时间》在《交锋》环节中,针对同一话题安排了不同的观点。对立的双方各自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评论通过传递不同观点信息,激发听众的思维,让听众自己去辨析。

二、广播评论的未来

1.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更高。笔者曾经与多家兄弟台的同行进行交流,大家一致的感慨是: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太难找。有这类节目的电台也感叹后继乏人,甚至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有些办得不错的评论类节目,由于人员调动等因素,节目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人遗忘。广播新闻要做到独特,没有一两位标志性的评论主持人,很难在广播市场的竞争中立足。广播评论主持人不仅要求能说,更要求会写,有思想,有观点,有相当大的阅读量。高举新闻立台大旗的电台,必然会在广播评论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培养优秀广播评论主持人。

2.对评论的要求更加专业。广播评论虽然现在也出现了评论员队伍,但相对而言,“万金油”太少,“打酱油”的也不少。随着广播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听众需求的提升,要求更加专业。评论员除了在本领域、本地域要权威,对听众心理研究也要深入。

3.追求全媒体互动。今天的广播评论,尽管与过去相比已经进步许多,但在互动方面,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思维和运作模式,其典型标志便是单向表述。虽然有些评论节目也加入了短信发言环节,但总体而言互动偏弱。今后的广播评论发展方向,应该是有多种方式进行主持,可以是单座,也可以是双座。其中一人是主座,一人是副座。副座的主持人随时将电话、短信、微博以及其他媒介的即时内容传递过来,从而形成真正的互动表达。参与的听众也可以通过手中熟悉的媒介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