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8期
www.fjsen.com 2013-08-08 17:10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唱出新感觉 办出“精气神”

——浅谈如何改进创新纸质媒体教育周刊

陈琳

“春天写艺考、夏天写高考、秋天写开学、冬天写考研”,这种流于形式的程序化教育报道,一直普遍存在于多数纸质媒体的教育周刊中。如何让本应出新出彩的教育周刊走出唱“四季歌”的怪圈,笔者认为纸质媒体的教育周刊应在做足深度报道和拓展服务性、互动性、引导力上下功夫,使得教育新闻的“四季歌”能够唱出新感觉,办出“精气神”。

教育周刊的“四季歌”现象

纸质媒体基本都有办教育类专刊,可见纸媒对教育周刊的重视。但多数教育周刊里的教育新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四季歌”的现象。

现象一:跟着学校的工作节奏走,肤浅地唱着“四季歌”

教育报道的鲜明特点是周期性十分强。每年四月份的小升初,五六月的中高考,九月份的开学……这些时段都是教育新闻的丰收期。而到了寒暑假,则意味着教育报道进入淡季,教育周刊的版面一下子就会变得无内容可做。笔者接触的教育周刊的记者,每年的休假时间基本与学校寒暑假同步。因为寒暑假就是教育周刊的淡季,基本无新闻可做。

与时政版的教育新闻不同,如果教育周刊的教育新闻也一味地跟着学校的工作节奏“追新闻”,那么教育周刊就只能唱“四季歌”。同类命题的报道每年都写,如何常写常新,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而在此背景下,教育周刊在选题、内容上要与日常新闻报道进一步拉开差距,更是难上加难。

现象二:围着各类考试转,以“应试指南”来体现服务性

有一些教育周刊,为了与时政新闻类版面的教育新闻区分,就把“服务性”作为办刊的宗旨。最惯用的写法就是在考试前,约请权威专家对某个特定考试的命题进行解读,对复习进行指导,推出“应试指南”。这一类文章往往能吸引家长学生的关注,被认为最有时令感,最能体现周刊的服务性,最符合家长学生的实际需求。

但是,正规考试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周刊如果长期围着“考试”转,不仅提供的内容品种单一,而且周刊的“面貌”基本相似,无新意可言,也体现不出各自周刊的特色。

不仅如此,如果教育周刊常年出现“应试攻略”,并对“应试”过分关注,客观上就会与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已经有所进展,这些都应是教育周刊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但不少周刊为了吸引读者,对教育界出现的新动向往往反应麻木,仍在习惯性地鼓吹“应试技巧”。

现象三:围绕经营跑,“软文”化倾向严重

目前,纸质媒体的教育周刊都承担着教育广告的任务,“软文”化的倾向日益严重。最多的一类“软文”就是留学类报道,这类报道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出现在教育周刊的频率也相对较高。如果教育周刊要体现服务性,在留学类报道中应以关注留学新政策的发布,关注广大中国学生在留学办理进程或留学海外实际遇到的问题等。但现在很多教育周刊的经营性强于服务性,如留学版面的重点放在留学中介的推介,或以比较各国留学政策为切入点推介不同的留学目的地等。

把握新闻节奏 力争快中求深

教育周刊不可能脱离新闻节点,面对每年教育新闻报道的“四季歌”,教育周刊要如何突破?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足深度报道,即有分析有思辨的问题报道和解读式报道,而不是一般化的动态报道。

与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不同的是,纸媒专刊要吸引读者,必须在提供深度作品、权威解读作品和观点型作品的同时,进一步关注读者的精神诉求。可以说,专刊的优势在于做深度报道,但深度报道也要把握新闻节奏,力争快中求深,使专刊上的内容不仅有新闻性,而且有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以《福州晚报》的《尚学堂》教育专刊为例,在2011年四五月小升初旺季,《尚学堂》抓住福州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排名第三这一契机(该调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顺势推出“小升初”攻略系列报道,通过介绍福州初中名校的特色与优势,让家长们对“福州教育满意度排名第三”有了充分了解。随后,推出《初中名校风采展》特刊(上篇为《公立初中名校风采展》,下篇为《私立初中名校风采展》),详细展示了福州初中校的特色、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学校的硬件设施怎样、学校的升学率好不好等信息,让面临“小升初”的家庭一册在手,尽在掌握。虽然小升初是每年都要报道的话题,但通过这个新闻亮点的切入,使“小升初系列报道”别具特色、颇具创意。

除此之外,要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周刊,还应与本报新闻版既相互呼应又互不重复。因为在一张报纸上,周刊的一些热门题材往往也是新闻版的抢手新闻,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周刊中有力度、有深度的报道越多,那么周刊的个性、特点也就越突出。有些问题即使本报新闻版或其他媒体已做过报道,但只要抢抓“第二落点”,报道角度新、挖掘深、剖析透,同样可以使读者通过阅读教育周刊上的报道,对已了解的新闻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发挥引导作用 拓展读者互动

“无论是专门性的专刊还是综合性的副刊,都应该和整个报纸的精神气质相一致。”新闻界老前辈胡乔木曾对新闻类专刊有过这样的定位和表述。

因此,作为一份主流媒体的教育周刊,也应体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主流媒体如果在“应试”“择校”等问题上继续添油加醋,不仅无益于各项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而且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笔者认为,作为一份主流媒体的教育周刊,关注的话题不应仅仅是学业,而应侧重于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在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创新和改革成果等。

教育周刊能否与读者“互动”也至关重要。目前,很多教育周刊推出的《作文》版就是一种吸引读者参与的版面,但这类版面往往过于功利,在导向性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刊登的作文要么极其完美,很难想象这是小学生写出来的;要么过于成人化,看不到孩子的童趣,体现不出孩子的思想。笔者认为,在写作方面,与其关注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有多好,不如推荐孩子们多读些好书,多关注如何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可以参考一些教育类杂志的栏目设置,如开辟《我读我想》栏目,介绍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受;开辟《亲近经典》栏目,让专家来告诉读者面对众多的经典,我们该怎样选择,该怎样阅读,又该从中吸取什么。此外,还应该多开辟一些板块,通过约稿的方式,让读者发表所思所想。如现在很多母亲都喜欢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开辟类似《童言稚语》《童言无忌》这样的栏目,吸引年轻母亲参与。

一些知名的服装品牌商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总会不遗余力地把生产儿童服装作为布局的一环。因为他们需要培养潜在客户群——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消费者。同样,纸质媒体的读者群中有大量的青年学子,关注并表达这一部分读者群体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在青年学子中的影响力,并为纸媒的未来培养一批长期读者。

(作者单位: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