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度第10-11期
www.fjsen.com 2015-12-10 15:28:04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让采访对象把新闻“说”出来

邓文桂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采访过程中,许多记者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采访对象面对着你,或不愿意说,或想说而不知道说什么。有些时候,采访者对采访的行业或对象不熟悉,不知何处入手,也是最终导致新闻采访无法完成或完成不够理想原因。

如何让采访对象积极主动、入身入心地接受采访,使采访活动达到预期甚是超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基层采访经历,觉得可以从做足采访前准备、激活采访者思维和深挖细节等方式着手解决。

一、做足准备,让采访对象肯说

采访准备是新闻采访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闻界,有一个经典的笑话,是关于采访前准备不足而引起的。电影《飘》重播之际,影片中的女主角费雯丽飞抵纽约庆祝,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一个采访就此中止,并成为一个笑话。试想,一个记者要采访一个电影的女主角,却连她在影片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如此的不尊重,谁还会接受他的采访呢。

在从事新闻工作中,笔者对一次成功的采访记忆深刻。2013年夏天,笔者去采访五位老农民义务修路的事迹。采访之前,我对此事一无所知,接到乡镇打来的新闻报料电话后,我马上着手了解事情的大概,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预先准备提纲,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老农是怎么想到要义务修那条路的?修路的资金从何而来,怎么管理?在修路中他们是如何分工的?修路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没有遇到欣慰事情?……经过充分准备,十几个问题问下来,五位老农的讲述十分详尽,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一清二楚。之后一气呵成写出通讯《大丰山下五君子,我不修路谁修路》,获得福建日报当月好稿,并被评为《福建日报》2013年度好新闻三等奖。

要去采访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嗜好、习惯、特长等等,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不打无把握之仗”。著名的主持人杨澜采访希拉里时,就短短7分钟的采访时间,她却准备了50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无法全部问完,但她准备这些问题后,肯定已经胸有成竹,采访起来也顺风顺水。

二、激活思维,让采访对象能说

采访本身是一种交流,需要人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因此,架构起与采访对象心灵的桥梁,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就成为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采访修养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活采访对象的思维,使他们尽快进入自己的“角色”,打开心灵的“闸门”,得到预想不到的采访内容和效果。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一次去采访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认为,让这位赛马骑师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但利布林却滔滔不绝地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其间,利布林只是插了十几个字。能让一位不愿同记者交谈者谈一个多小时的话,这与利布林懂得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有关系。当时,利布林抓住赛马师的兴趣,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您赛马时左蹬皮带比右蹬皮带多放几个眼?”赛马师一听,觉得这人问的亲切,又问到了感兴趣的话题,随即便侃侃而谈,此时,你就是想阻止他的思维,也是难以成功了。

拉近心理距离,有时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让采访对象在讲述新闻事件时,又旁生其它的新闻线索,从而达到一次采访多重收获的效果。笔者采访的稿件《循环经济让农妇温春香尝到甜头》就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当时,本打算采访豆腐皮产业发展情况。在温春香的豆腐皮作坊里,她有些紧张,笔者见此,就捡起锅炉边的木料,边帮助添加锅炉柴料边与她闲谈。见笔者帮助一起干活,长年住在山村里头的温春香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态马上放松,跟我们聊起豆腐皮产业的生产及收入情况,同时,她还告诉说,她家还种了几十亩毛竹,每年毛竹砍下山后,卖给竹制品加工厂,然后又买回竹屑,作为豆腐皮加工燃料,豆腐皮加工后剩下的豆渣用来喂猪,猪粪又上山肥毛竹山,这样循环了一圈,每个环节都赚了钱,听了这些后,一篇农家讲循环经济的稿子已然在我脑海形成。“添加柴料”的动作,表现出了与采访对象交往的心态定位和行为定位,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收到了预期之外的新闻内容和采访效果。最后这篇稿件在福建日报刊发,并获得当月好稿。

三、深挖细节,让采访对象会说

“细节决定成败”是新闻写作永恒不变的定律。如何才能采访到生动细节,如何让采访者说出新闻事件中的事件,笔者认为,必须敏锐捕抓采访对象话语中的亮点,设置灵活的问题,步步深挖细刨。

在采写《温家山人的红豆情缘》稿件时,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起讲述了当地人保护红豆杉的故事,采访接近尾声,一位老人小声说了一句:“XX吓退了一个想偷红豆杉的贼”。这句话一出,我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必定有故事,于了马上追问:“这个贼当时是怎样进来的?有什么特征?XX是怎么吓退他的?”几个问题一出来,老人立马来了兴趣。原来一个想偷红豆杉的贼假扮成卖鸭苗的贩子,但却不卖鸭苗送鸭苗,且不停地打听红豆杉的情况,这引起XX的疑心,于是跟踪了一整天,最后终于将那个欲行不轨之人吓跑。这个深挖到的典型事例,让整篇稿件增色不少。

此外,场景再现也是细节采访的有效手段。它能让采访对象在实地还原新闻事件,从而打开话匣子,将细节叙述更加详尽。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就曾说:“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上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笔者在采写《幸福水流进心田里》一稿时,与当事人一起回到当年开水渠的现场,并就每一段水渠发生的故事进行采访。由于触景生情,采访对象对于过往情节就像“电影回放”一般,滔滔不绝,甚至连开渠时每个炮位的安装都说得清清楚楚。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最后,《幸福水流进心田里》在福建日报和农民日报同时刊发,受到读者好评。

采访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只有做合格的“对话者”,才能紧紧抓住被采访者的心灵,才能更有效地打开被采访者的心菲,让他敢讲、愿讲、能讲。只有这样,新闻的采访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采访的素材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挖掘,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取得第一手资料,写出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的新闻作品。(作者单位:三明市清流县委报道组)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