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3-4期
www.fjsen.com 2014-05-26 15:30:26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评选会于4月在泰宁举行。本届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评选共收到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期刊、新闻网站等新闻单位和省人大等单位推荐的有效参评作品702件,其中:报纸类255件,广播类82件,电视类136件,综合类229件。人物系列共有34名有效参评者,其中,中央驻闽新闻单位2人,省直新闻单位10人,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新闻单位22人。经过与会全体评委的认真评审,400件新闻作品和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现将各评审组点评予以刊发,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从中获得教益,在实践中推出更多接地气的鲜活作品。

报纸一组:改革要有紧迫感

梁建平

报纸一组负责报纸消息、评论、系列报道和理论宣传的评选。从送评作品看,整体是系列报道强,消息评论弱。

在送评的消息中,一部分是一些改革新鲜事、工作新亮点和社会新风尚的报道,另一部分是对台新闻报道。总的看,缺乏重大事件、重大题材,消息的新闻性、事件性也不够强。评论以署名文章为主,有些属于杂文性质,但真正能针对当下新闻和热点发表的评论不多,因此,在体现评论的指导性、权威性上就欠缺。这两个新闻品种,一是转作风改文风大力倡导的对象,即多一些消息,多一些短消息,二是报纸增强权威性、指导性的优势,即强化评论,敢于发声,本来都要求我们有较大作为,提供出更多精品,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反映了采编工作还需要着力强化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

比如消息,现在记者写消息的不多,一个因素是工分低,不合算;另一个因素是纸媒的消息写作在传播格局中处在劣势,当你的稿件还在写作时,网上消息早已让你手中的稿件成明日黄花。因此,面对新闻的出现,纸媒怎么表达,消息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发,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再说评论。既然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评论是纸媒深度与高度的优势,就得在抓评论上下大功夫。但当下各报写评论的人才是稀缺资源,而许多评论又因为肩负太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更奢谈锋芒。四平八稳的评论,反而成了令读者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的八股文。因此,要从机制、队伍、文风等诸多方面对评论工作加以重视和建设,这是当下纸媒的重要工作。

系列报道的送评作品较强,有《走进母亲河》《解析闽赣新引擎》这类大型主题采访的佳作,有《反思鼓浪屿》《培驾乱象调查》《无业小区怎么管》这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追踪报道,有《卧底网络水军》《植物园车来车往》这类来自现场的舆论监督,还有《两岸慈善机构首次联手将大陆病人送往台湾救治》《漫漫回家路,下一站是幸福》这种有温度的新闻事件报道。这些报道题材重要生动,报道具体深入,很有可读性,也是各家报社投入重兵精心组织抓来的新闻。这种系列报道的增加和强势,反映了纸媒在当前互联网冲击面前努力以深取胜的转型尝试与实践,值得期待。

一年一度的新闻评奖,是当年新闻工作的检阅与评判,也是引导采编工作的风向标。各新闻单位,对作品的送评要认真把好关,按规矩办。这次消息作品中,有10余篇作品没有“本报讯”,明显硬伤。有的细查,是在印制作品遮作者名字时一并遮掉的,而对这种错误报送单位让其几关都过,反映了对送评作品把关不严的问题。从执行评选规定看,也面临一些改革的呼声。如评论作品,有的是新闻评论,有的是杂文,有的是一则感言,笼而统之地提新闻评论显然不够,也缺乏操作标准;再如理论宣传,有的是理论文章,有的是作品解读,如果再送些理论新闻、政策解读,那又该怎么办?理论很重要,但一篇文章动不动大几千字,且枯燥无味,读者极少,这怎么评?总之,在强调新闻“两力”,在面对新媒体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纸媒改革紧迫而艰巨,需要马上行动,需要真动起来。这是我参加评奖的启示之一。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