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策划为采访报道提供微观指导
从微观上来说,策划也为我们的具体业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首先,说到言论,每天写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算不上一件难事,但要想写得好,甚至成为体育报道中的精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事先进行过策划,我们在选题时就懂得宜小不宜大,不能用写评论员文章或社论的语气和构架去写,文笔也要尽量活泼,但观点的导向绝不能随意。在把握这个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抽取认为能以小见大的主题进行评析,并尽量与法治、民生挂钩,每天都能保证一篇小言论,为后方编辑提供做“饭”之“米”。
其次,系统的策划使得我们采写稿件时避免信息垃圾化,多为读者提供精品。如今用于采访的各种手段现代化程度高了,发稿量也大了,一定程度上就为信息垃圾化提供了条件。信息多了,难免泥沙俱下,造成信息的泛滥。然而读者需要的是新闻精品,因而我们根据事先策划好的主题,从纷繁的泥沙中挑拣出“黄金”,奉献给读者。比如,农运会开幕,我们除了刊登开幕式的盛况,还报道了一些细节,采写了泉州“鸟巢”将成市民休闲新去处、邮局为农运会客人“开小灶”等报道。
另外,根据策划,我们在标题上做足文章。用有韵味的标题画龙点睛,在以往的大型赛事报道中,“夺金”、“折桂”等字眼出现频率较高的标题尽量少用;尽可能用最少的字数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比如使用了标题:福建“狮王”家门口“争霸”,简洁明了,文章则详实介绍舞狮比赛福建队夺得第一的情况及花絮。
用生动简洁的图片激活版面。如今是一个“读图时代”,精美的图片会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图片的使用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多,而是要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了尝试--用风趣幽默的简短文字将一组本无关联的赛事图片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小故事,极大地活跃了版面,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比如,开幕式当天除了对开幕式表演进行组图,还对场外观众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开幕式ABC”的组图,描述了“85岁的观众”、“浪漫的笑脸墙”等场景;“各显神通抛秧苗”、“舞狮动作”的组图,栩栩如生,让读者对赛场上运动员的各种神态、动作一目了然。事实证明,读者对简洁的组图反响很好。
三、多渠道策划实现赛事报道出彩
在策划之初,我们还想到了沟通的重要性。首先,两名记者之间需要沟通。农运会的赛事较多,记者对于赛事的看法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什么应当作为报道的重点要进行交流、讨论。做好分工是完成报道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去采访什么项目要进行沟通,不然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写哪类稿件需要沟通,不能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同一题材,这样会造成稿件的单一,从而导致版面的单调。而这些,都需要事先的系统策划做指导。
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之间需要沟通、策划。哪些稿件采用了,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我们要继续坚持;哪些稿件没有用,没有用的原因是什么;版面需要哪些稿件,我们就把第二天的报道方向转到什么地方;读者的反应如何,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整和改进。这些都需要前方记者同编辑保持足够的沟通,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法制今报记者在与福建日报记者之间的交流中实现策划。在这次报道的采访中,我们与福建日报记者吃住都在一起,怎么样利用大报的优势,化大报优势为本报优势呢?这需要本报记者与大报的同仁们进行沟通。福建日报每晚都会召开一个例会,总结当天的工作并部署次日的采访,我们全程没有一天落下,既了解他们第二天的采访安排以及新闻线索,找出可供我们利用的资源,同时也提出我们的一些观点、建议。可以说,在强势媒体面前,我们做到了不卑不亢,既学习借鉴了其它媒体有关农运会报道的思路、方式、方法,也结合本报实际展示了法制媒体的特色内容。
(作者单位为法制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