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重大主题报道的温馨视角

2011-10-11 15:45:2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重大主题报道的温馨视角——以《浙江日报》一组报道为例

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如何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是各级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的重要任务。以往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各级党报和都市报都热衷于推出成就性报道,这当然是主题报道的应有之义,但经常炒冷饭,读者看得比较乏味。能不能换个角度,对主题报道进行创新?不少报纸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这些报道中,《浙江日报》的《一户人家六十年》系列报道从人物故事入手,以其独特的温馨视角,充满人情味的报道而独树一帜,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们的热烈好评。

视角温馨 以家庭为对象

主题报道因其主题的重大、严肃,长期以来叙述视角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户人家的变化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报的编辑记者把目光投向浙江大地上一户户普通的人家。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家庭。首篇推出的叶根土一家,是《浙江日报》记者徐永辉一直跟踪报道的对象。叶根土家从解放初的家徒四壁、度日维艰,到如今子孙满堂,基本过上小康生活。这户普通人家的喜人变化,正是新中国6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除了徐永辉等报道的农民之家,记者还把笔触伸向了各行各业。既有与人们日常生活打交道的公交司机、警察、教师、邮递员、环卫工人、钢铁工人,也有人们较陌生的殡葬工人之家等。一些读者在看了《一户人家六十年》系列报道后向记者反映,这些报道写得就是身边的人,可读性强,也很亲切,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新中国这60年的变化。

以小见大 以细节为重点

一个家庭的变化史可谓跌宕起伏,如果面面俱到,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此,这一系列报道特别注意把握“家”与“国”的关系,以“家”带“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种瓜得瓜写传奇》写的是西瓜大王彭友达的故事。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彭友达的父亲彭六妹以种田为生,偶尔种西瓜补贴家用;儿子彭友达被称为“西瓜大王”;彭友达的儿女在杭州开设批发店,专门卖西瓜。14年来,彭友达和家人带动当地近万名农民种西瓜,从原先3亩地的种植规模发展到现在省内外20多万亩的西瓜种植基地。彭友达还把西瓜种到了缅甸,成为第一个到国外种西瓜的农民。记者在采写时,以一个西瓜的变化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铁道线上的风景》也是一篇以小见大,以细节见长的文章。铁路,被视为“国家命脉”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该文讲述的是杭州一个火车司机世家60年来的故事。归建国一家四代是火车司机,他们所开的火车,从蒸汽机车变成内燃机车,再到现在的电力机车。该文紧扣火车司机与铁路的感情,在读者认识这个铁路之家的同时,也使文章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对60年来铁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

网络时代 个人生活的公共表达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但《一户人家六十年》这一系列报道并不局限于此。它开启了一个崭新命题,即在网络时代,党报如何改变话语方式,对个人生活进行公共表达?

笔者认为,改变传播方式是党报在网络时代获取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在网络时代,谁有能力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谁就是最大的赢家。长期以来,重大主题报道,因主题的重大,语言较为生硬,也较少人情味。《一户人家六十年》在报道中则注重语言的生动,同时,为了赢得读者注意力,《一户人家六十年》系列报道还从篇幅和频率上进行布局。在系列报道推出之时,保持三四天一篇的频率,随着国庆节的临近,几乎每天有一篇,甚至有时一天同时刊发两篇,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该组报道的注意力。

(金毅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