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佳作赏析 > 正文

《新华日报》十种版本形态辨析

2019-09-02 15:41:18  来源: 人民网-新闻战线  作者: 赵剑波  

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重庆)(1946.4.19~1947.2.2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准备还都南京,中共中央应对形势的变化也作了战略调整,并决定将《新华日报》总馆迁往上海。1946年4月19日,中共四川省委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四川省委领导整个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四省党的组织。按照中共机关报的传统,此时的《新华日报》成为中共四川省委的机关报。但是,由于此时的《新华日报》还是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大型日报,实际上仍然承担着中共代表团的宣传任务。广大国统区的读者也是这样看待《新华日报》的。

4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宣布吴玉章任省委书记,王维舟任副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长傅钟兼任《新华日报》重庆版代社长,省委委员梁华为《新华日报》总支书记。4月30日,周恩来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宣布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介绍吴玉章、王维舟、傅钟及《新华日报》副社长周文等与记者见面。1946年7月中旬,中共四川省委宣布由著名文化人张友渔接任省委副书记兼《新华日报》代社长。《新华日报》成立重庆分馆以后,人事上另一重要变动是任命熊复为总编辑,于刚为经理。

由于时局恶化,早在1946年9月,周恩来就致电吴玉章,要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报馆人员减到最小限度。同年10月,周恩来布置原《新华日报》的骨干章汉夫、夏衍、许涤新、龚澎等转移到香港,在那里开辟新的宣传阵地。《新华日报》原社长潘梓年和总经理熊瑾玎业已撤回延安。这时《新华日报》留重庆的尚有100多人。《新华日报》重庆分馆的人员,基本上是以熊复为核心的四川籍同志,如:漆鲁鱼、吴江、郑心如、洪沛然等。

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重庆分馆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报纸终刊。

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江苏射阳)(1948.1.1~1949.4.30)

1947年10月之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撤销苏中、苏北两个区党委和行政公署,成立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和华中行政办事处。原苏中区党委机关报《江海导报》和原苏北区党委机关报《苏北日报》奉命合并,于同年11月16日出版华中工委机关报《华中日报》。1948年1月1日,《华中日报》更名为《新华日报》华中版,使用原《新华日报》报头。华中工委宣传部长俞铭璜兼社长,后来由副社长徐进任社长,总编辑为周擎宇(后为秦加林)。

1948年春,华中工委恢复了附属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俞铭璜,副校长兼教育长徐进。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完成了历史使命,于4月30日宣告终刊。大部分工作人员随军渡江南下,在无锡筹建苏南区党委机关报《苏南日报》,另一部分人员留在苏北出版苏北区党委机关报《苏北日报》。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华日报》华中版继承和发扬了《新华日报》的光荣传统,在中共华中工委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宣传报道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坚持不懈地宣传报道党中央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地方军事斗争、土改运动、生产救灾斗争以及民兵、支前工作等中心任务。特别在宣传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和发动全军全民准备渡江作战这两大事件上,倾注了全力,发挥了党报最大限度的组织动员作用。

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的出版,为党在华中地区的发展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领作用,并培养了一批党的新闻干部。

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南京)(1949.4.30~1952.10.31)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共中央华东局致电中共中央,请示上海、南京两市解放后的党报命名问题。中共中央于24日电复华东局,指示:“上海党报决定命名为解放日报,南京党报决定命名为新华日报。毛主席已允写报头,即可带来,在带到前可沿用旧报头。”当日下午,周恩来在北京与即将南下工作的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谈话,宣布了上述决定,并代表党中央任命范长江为上海《解放日报》社长、石西民为南京《新华日报》社长。

石西民4月24日晚乘火车南下,于26日抵达南京。27日上午,石西民代表市军管会,接管了位于中山路39号的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并立即以此为社址,筹办南京《新华日报》。30日晨,一张以新华社社论《庆祝南京解放》为发刊词的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面世。

以石西民为代表的一批《新华日报》老人,开启了南京《新华日报》的光辉岁月,是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的核心力量。同时,还有一支以宋任穷为首的金陵接管支队中的办报人员,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他们是以陈阵为首的原豫皖苏边区《雪枫报》的全套人马80余人和由李力众带队的来自济南《新民主报》、《潍坊报》及华东新闻学校的学员共约30余人,均奉命于4月29日分两批进入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正式以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名义开展各项工作。他们具体研究了《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的创刊号版面安排并试画了版样,一切均是依照重庆《新华日报》的样式,报名放在一版上方的中间位置,版式为竖排,对开四版。

1952年10月底,中共江苏省委开办新的机关报后,南京《新华日报》完成了使命。

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重庆)(1949.12.10~1954.8.30)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党中央决定第二野战军从华东前线转向大西南进军,并决定从上海、南京抽调一万名青年学生和干部,组织西南服务团,随二野向西南进军。

在这个西南服务团中,就有一支赴重庆的办报队伍。他们中,有从上海《解放日报》抽调的新闻干部,包括雷勃、马逸峰、范荣康、许川、李峰、吴克之等20多人。有来自《新民报》的陈理源、钱辛波等。他们与从南京《新华日报》抽调的新闻干部合在一起,于9月下旬,随西南服务团的其他人员从南京乘火车向大西南开拔。

11月20日,这支新闻队伍(包括后加入进来的原《新华日报》的办报人员邵子南、刘瞻、徐君曼、曾岛、羊村等同志)到达湖南泸溪县城。在泸溪县,他们又与另一队办报人员、原《晋绥日报》的新闻干部汇合,准备前往重庆,在那里恢复出版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新华日报》。就这样,由原《晋绥日报》大部分人员、原留在重庆的部分《新华日报》人员和上海、南京来的新闻工作人员,再次扯起了《新华日报》的大旗,在重庆街头高高飘扬。重庆人民高兴地奔走相告:“《新华日报》又回来了!”

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于1949年12月10日出版。这时的新华日报社,由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廖井丹兼任社长,常芝青任副社长,并组成了由常芝青、李蔚然、雷勃、张惊秋、陈理源五人参加的编委会。当时中央规定,报纸的清样要送西南局书记审查。邓小平同志委托西南局常委、宣传部长张子意同志审查清样。

1954年,中共中央撤销西南局建制,西南局版《新华日报》于8月30日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