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口水仗暴露行业隐患 全产业链扩张伤害中国电影?

2016-11-22 10:56:03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袁云儿  
视频加载中...

隐患:自产自销伤害市场

按照目前万达院线的市场份额,谈垄断有些为时过早,然而由此暴露出来的,却是近些年国内电影公司全产业链式扩张的隐患。

华谊和万达,都已经实现了“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布局,这也是国内影视公司发展的普遍模式。这样做的优点显而易见:有自己的内容生产团队,可以制作电影;电影拍完后,发行、放映立即跟上。影院不愁没片儿放,片方也不用到处找发行。国内那些数得上名的影视公司,比如中影、博纳、星美、新影联,要么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化,要么就在加快步伐布局。

华谊是国内较早涉足电影制作的公司,凭借冯小刚一年一部的贺岁片,华谊迅速成为国内制片公司的领头羊之一。此外,华谊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院线,然而根据今年华谊兄弟三季报,其影院数量只有17家,在国内各大院线中根本排不上号。

万达最早靠地产起家,成立于2005年的万达院线只是万达商业地产中的一项业务。随着国内电影市场快速发展,万达逐步从产业链下游深入到上游。

如今,尽管两家都已布局全产业链,但实力却相差悬殊,仅就院线建设而言,华谊远远比不上万达——万达旗下影院已超过200家。

制片公司一旦同时拥有院线,带来的问题可能就是:自己的片子疯狂排片,同档期竞争对手的片子则往死里压。比如,万达不待见《我不是潘金莲》,而对自己出品的电影《勇士之门》,则给出了22%左右的最高排片,尽管该片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一般。

“影视公司形成集制作、发行、院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极容易伤害市场。”电影产业专家蒋勇担心,这样不利于那些没有院线的制片公司,同时也容易造成排片上的虚假繁荣,误导观众,而且还很可能出现票房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垄断:中国影业防患未然

全产业链化,上世纪40年代的好莱坞也曾出现:几家大的影视公司同时经营制片、发行、院线业务,涉嫌垄断。对此,好莱坞出台了著名的“派拉蒙法案”,禁止一家公司同时拥有制片和连锁放映院线。这一招让所有影片得到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然而,整合产业链永远是影视公司追求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并购成为制片公司垄断全产业链的新手段。垄断与反垄断的拉锯战,几乎贯穿了好莱坞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威秀娱乐亚洲公司总裁艾秋兴介绍,如今的好莱坞,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制作、发行、放映这三个环节上同时居于垄断地位。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发行与院线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以至于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都不太在意这个环节。

尽管垄断对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还是个为时尚早的话题,但此番华谊与万达之争,已经在提醒整个行业,需要提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垄断。UME影院投资管理集团运营总监张晓兵呼吁,有关部门应关注这一现象,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目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要全方位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在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取得更加主动的战略性地位,“因此,有利于做大做强电影市场,有利于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观众多样化的电影文化需求,有利于在与好莱坞电影博弈中取得更加主动的战略性地位的事情和做法,才是需要鼓励和倡导的。反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避免,并且旗帜鲜明地反对。”(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