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全媒体语境下县域报纸副刊发展新探索

2016-05-09 16:44:03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张惠阳 邱晓明  
视频加载中...

原题:全媒体语境下县域报纸副刊发展新探索——以《晋江经济报》为例

■ 张惠阳 邱晓明

“全媒体”语境下,媒介呈现传播方式的多媒体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通路等特点,新媒体成为了受追捧之星,人们广泛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在这样的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和生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在纸媒中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副刊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而有人认为报纸都生存不了了,副刊何以依存?如何突出重围,办好副刊,赢得读者,成为了许多报纸尤其是县域报纸急于解决的问题。

副刊是报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吸引和培养固定读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报纸要与新兴媒体平分秋色,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扬长避短,办好副刊,不失为一个良好选择。但由于对副刊的不重视,对副刊的定位不清,对副刊工作缺乏创新等原因的影响,许多报纸副刊面临窘境,未能焕发其潜藏的魅力。

在传统媒体不断被唱衰、报纸副刊不断被削弱的情况下,地处福建晋江的《晋江经济报》,近几年来却越来越受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在省内报纸副刊界也小有名气,其靠的就是——以小求认同,以快抢先机,以灵赢声誉;以富有特色的《五里桥》文学副刊和《地理》文化副刊两个副刊版面为两个轮子,齐驱并进,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副刊办刊道路。

一、以小求认同

副刊的发展需要找准定位,进行差异化的副刊建设。《晋江经济报》作为县域报纸,服务地方的特色十分鲜明,副刊也紧紧围绕区域的地理、受众的特点做文章,并且认真分析报纸自身所处地位,能够明确副刊定位,寻求读者认同。

报纸副刊为什么会越来越受读者冷落?这与一些报纸贪大求全不无关系,副刊内容面面俱到,缺乏特色;或是副刊上的作者都是那几张熟面孔;或是内容空泛无物。难怪读者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就敬而远之了。《晋江经济报》副刊之所以能赢得读者,靠的就是在小上做文章。

1.抓住“小”范围求认同

在福建省内各报中,《晋江经济报》本来就是个小字辈,创办至今才10年。虽然背靠福建日报集团这棵大树,其发行区域也相当狭小,只在晋江这个县级市内发行。

小是小,但小也有自己的好处和长处,那就是在小范围内会显得大。《晋江经济报》,作为唯一一张办在晋江的“咱厝人的报纸”,它在300万海内外晋江乡亲心中的地位就不见得那么小了。《晋江经济报》也不托大,创刊伊始,其定位就非常明确,那就是立足晋江、面向晋江,办一张“政治报、经济报、街区报”三位一体的报纸。在2013年的全新改版中,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更加晋江、更有思想、更好服务、更加现代”的办报思路。

《晋江经济报》副刊不敢贪大。其一,比起省内的诸多大报副刊来说,它显得弱小,其版面不大。《晋江经济报》和省市党报、都市报比起来在版面显得单薄多了,能留给副刊的就更不多。其二,来头不大——办报历史短、读者面不广、作者群有限,因而很难约到一些国内名家的大作了。针对这些特点,《晋江经济报》副刊扬“小”避“大”,采取了大处着眼,小处作文章的战略。采编部门根据报社的定位和和办报思路,旗帜鲜明地提出:晋江人写、给晋江人看,写晋江事、传晋江情。

《晋江经济报》是给晋江人看的,因此就由晋江人来写、写晋江人晋江事,这样就更接地气,更有贴近感,更有亲和力感。在《五里桥》和《地理》版面上, 每一篇文章都跟晋江密切相关。《五里桥》是文学副刊,从不用那些满天飞的以赚钱为目的“大路货”文章,《晋江经济报》副刊不重“名家”重“大家”,作者大都是普普通通的晋江人。在副刊版面上,在每一位作者名字后面,《晋江经济报》都郑重其事地标上他(她)所生活的街镇,比如青阳、罗山、安海、池店、东石——就是要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他(她)是你们中的一员,他(她)就生活在您的身边,也许,他(她)还是你的亲人、邻居……

2.抓住“小”文章来吸睛

信息时代,谁还有空看长篇大论?《晋江经济报》副刊的文章都很短小精悍,如《五里桥》上的每篇文章都不超过千字。连晋江人、原文汇报高级编辑施宣圆这样著作等身的名家,每次赐稿都“痛苦不堪”,因为要大量的删字,但他老人家很理解报社的做法,每次都是自己亲自动手砍字。

《晋江经济报》副刊文章虽短,但对文章要求却是精益求精。业余作者伍绿羽身残志坚,他写了一篇散文《一百六十八级台阶》投到《五里桥》,编辑一看,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就是4000多的文字多了。于是,多次与他沟通,精心进行修改,最后砍成900多字的短文。这一篇文章,经《晋江经济报》副刊选送获得了福建省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和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晋江经济报》副刊文章虽短,但对文章内容要求却是贴近晋江,抓住人心,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晋江人写晋江事,成为《晋江经济报》副刊选稿的一大原则。2014年初,《晋江经济报》与晋江市文体新局、五店市传统街区管委会联合举办“五店市杯”晋江人晋江事征文大赛,征稿时间跨度为一年,其间收到了大量反映晋江人、晋江事的文学作品。一年来,在《五里桥》上刊载50多篇文学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晋江是中国著名侨乡,有上百万华侨华人旅居海外,《晋江经济报》副刊便成为他们抒发乡愁的一个平台。如新加坡的蔡玉环借“故乡沙”写出了母亲对远嫁新加坡的女儿的不舍之情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美国的曾明路在《天涯之桑》中表达出自己的故园情怀:“我对故园的思念,对童年的眷恋,那面对遥远的一切油然而生的淡淡哀伤,一下子全都被这夹竹桃和这桑叶勾了起来。”这些旅外晋江人的文章感情真挚,读了为之动容。《故乡沙》和《天涯之桑》相继在福建省报纸副刊年赛中获得一等奖,《天涯之桑》还获得了全国怀旧散文大赛一等奖。

小而不小,以小见大,成为《晋江经济报》副刊的一大特色,赢得了晋江人的认同感,也使得《晋江经济报》副刊为广大晋江读者所喜爱。《五里桥》有一段时间因版面紧张而没有按时出刊,晋江市的一位政协委员为此还专门致信晋江市委书记,要求保证《五里桥》的版面。晋江人对《五里桥》的认同和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二、以快抢先机

报纸副刊作品是以文学形式表现的,有一定新闻属性的作品。“报纸副刊具有一定新闻性,这是副刊和其他专门发表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出版物的主要区别”因此不能忽视副刊作品的新闻性特点。

在个别报纸副刊采编人员的理解中,副刊又不是新闻,慢一点没关系,没必要像新闻一样求新求快。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一些报纸的副刊在激烈的信息化竞争面前总是慢半拍,和社会现实与读者的需要严重脱节,这也是副刊不被读者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1.精心策划快速反应

《晋江经济报》从不把副刊当作副刊,而是把它当作新闻的一大补充。因为报纸是新闻纸,副刊是新闻纸的一部分,因此副刊的作品也要讲求时效,要讲求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当前,许多报纸副刊走的是纯文学的办刊道路,而从副刊对报纸整体风格的作用来看,这是背离了副刊发展原则的,因此《晋江经济报》的副刊非常重视其新闻性特点。

这里的快,是指《晋江经济报》的副刊采编人员在处理来稿时,动作快,上版快,保持副刊作品的新鲜度和应景性。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或者一些新闻节点,下手快,部署早,在策划上先人一步。

在平时采编工作中,《晋江经济报》副刊经常顺应时势,配合新闻,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地理》版,作为一个侧重反映晋江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副刊版块,常常配合一些新闻活动,快速反应,精心包装,策划推出重磅报道,以快抢先机,以快树影响。

相对于《五里桥》对文字的“斤斤计较”,《地理》版则以长文章见长,基本每一篇报道都用上一整版,每个系列报道少则五六个版,多的达30多个版,对于地理版,《晋江经济报》不惜版面、不计成本,体现了《晋江经济报》对地理版这一《晋江经济报》特色副刊版面的重视。

2.与时代一起脉动

报纸副刊要体现时代性,就要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要体现新时代的脉搏,要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痛点,这样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晋江经济报》副刊早部署,早动手,在全省各媒体中率先推出“辛亥革命与晋江系列报道”,《安海打响辛亥革命八闽第一枪》一文,还被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建党90年之际,《晋江经济报》副刊和中共晋江市委党史研究室联手推出“光辉90年·红色晋江之旅”系列报道。2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足迹遍布晋江安海、内坑、金井、龙湖、深沪、东石等地,寻找了十几个红色印迹,并且报道了这些红色印迹背后的感人故事。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报道,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充满硝烟的烽火岁月中去,重温老一辈革命者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舌尖上的中国2》还在央视热播,《晋江经济报》地理版就适时推出“舌尖上的晋江”大型系列报道,总共推出16期,介绍了安海土笋冻、深沪鱼丸、姜母鸭等一系列晋江名小吃,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故事生动,很受读者欢迎。

副刊要吸引更多读者眼球,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立足当前,紧跟时代。副刊要从时代进步中寻找副刊创作的题材;要与人们的生活共存,与社会的律动同命运;快速、适时地为社会写真、替民众传声。晋江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古老的建筑、物件和习俗渐渐消逝了,为了勾起读者的乡愁,留住这些属于晋江的美丽记忆,《晋江经济报》地理版适时推出一系列专版,像“寻找被遗忘的晋江风物”,便是一次大规模盘点、梳理晋江民间文化遗存的行动,比金门更早出现的风狮爷,转角处的石敢当,烙上妇道印迹的贞节牌坊,雕琢历史的摩崖石刻,浓缩商业历史文化的商号匾额,巍然矗立在村口的隘门……记者行走田间地头的辛劳,化成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报道,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中去,掀起老晋江人集体怀旧的热潮,很多即将消失了的古物件,经过《晋江经济报》副刊的报道,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因此而得以保护。“晋江特色乡村”、“晋江山水”、“晋江的塔”、“晋江宗祠”“晋江名人地理”、“书本上的晋江”、“寻访晋江新国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江百年老校”,得以相继在《晋江经济报》地理版上一一呈现,“晋江特色乡村”还集结成书出版。这些系列文章让读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展现了晋江的历史文化之美,也让《晋江经济报》的地理版更为人所喜闻乐见。

三、以灵赢声誉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面前,尤其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般迅猛发展的新媒体面前,如果报纸副刊仍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凡事遵循守旧,按老黄历办刊,早晚要败下阵来。

灵,就是灵动、灵活。就是不拘一格,大胆开拓创新。

《晋江经济报》办报历史不长,所以没什么包袱,也没什么条条框框,因此,《晋江经济报》副刊常常能不按照常理出牌,出奇不意,做出一些有新意有影响的报道出来。如《晋江经济报》和《潮州日报》联合发起的“追访陈三五娘”大型行动便是一例。“陈三五娘”的传说一直在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流传,五娘是潮州人,陈三的故居则在泉州的洛江区,这个传说的双方跟晋江并无直接联系,所以,当副刊部门在报社的采编会上提出这一选题时,便受到质疑:这事跟晋江好像不搭界。但《晋江经济报》副刊部主任提出两点:其一,跟泉州的其他地方一样,“陈三五娘”的传说在晋江市民中常年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二,“陈三五娘”之所以传遍大江南北,跟梨园戏“陈三五娘”有很大关系,这部戏在上世纪60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而演出梨园戏“陈三五娘”的梨园剧团,原来在晋江,后来才搬到泉州,这部戏的编剧和主演也都是晋江人。所以,“陈三五娘”跟晋江虽无直接联系,但有很深渊源,相信这一组报道做出来,晋江人一定爱看。总编当场拍板,只要市民爱看,又能弘扬传统文化,那就做。于是,2012年的元宵节期间,《晋江经济报》副刊抢在泉州的其他媒体之前,联系上《潮州日报》,联合发起 “追访‘陈三五娘’”大型行动,分别在《晋江经济报》地理版和《潮州日报》上开辟专栏,历时一个多月,两地发稿30多篇,对 “陈三五娘”爱情传说、梨园戏与电影出台的台前幕后,进行深入的挖掘与追踪报道,还组织晋江的一批读者探访五娘故里潮州与陈三故乡洛江,引起了潮晋两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促进晋江与潮州两地的文化交流,系列文章被各大门户网站和《南方日报》、《汕头特区报》等媒体大量转载。潮州文化部门对这次活动非常满意,在与《晋江经济报》交流中表示,潮、晋两地媒体组织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该市计划与泉州有关方面联合,将这个两地共有的民间传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次活动,将对申报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个系列报道在晋江的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打电话到报社来,表示:“你们这个报道太精彩了,很值得收藏。”泉州市洛江区文化部门专门向《晋江经济报》要走了所有相关报道,表示要汇集成册。

《晋江经济报》副刊还有几次创举:在头版刊登文学作品。2011年9月13日在头版刊登著名作家、晋江人许谋清所写的散文《丰碑》,以此来缅怀刚刚去世的晋江乡贤、东南亚饼干大王郭文梯,褒扬他在家乡创建季延中学的义举。头版导读文学作品。2014年9月29日,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场会在晋江召开,这一天的《五里桥》刊登了许谋清写的记叙晋江市树市花和晋江精神的散文《菩提心 玉兰香》,由于这一篇文章文笔优美,内涵深刻,《晋江经济报》特意在头版导读进行推介。

这些破天荒的举措体现了《晋江经济报》对副刊的重视,也体现出《晋江经济报》在副刊采编上的不拘一格,大胆创新。而这也是《晋江经济报》副刊能赢得广大读者,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让相当部分的读者不离不弃、倾心相顾的原因。

在“全媒体”语境下,报纸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副刊也不例外。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读者,副刊应该顺势发展,呼应时代,拓展空间,增大新闻含量,突出平民意识,贴近百姓生活。《晋江经济报》副刊以“小、快、灵”的办刊策略赢得了读者,不仅活了副刊,还大大增加报纸的竞争力,为报纸赢得较好的声誉。

(作者分别为晋江经济报副刊部主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