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全媒体语境下县域报纸副刊发展新探索

2016-05-09 16:44:03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张惠阳 邱晓明  
视频加载中...

2.抓住“小”文章来吸睛

信息时代,谁还有空看长篇大论?《晋江经济报》副刊的文章都很短小精悍,如《五里桥》上的每篇文章都不超过千字。连晋江人、原文汇报高级编辑施宣圆这样著作等身的名家,每次赐稿都“痛苦不堪”,因为要大量的删字,但他老人家很理解报社的做法,每次都是自己亲自动手砍字。

《晋江经济报》副刊文章虽短,但对文章要求却是精益求精。业余作者伍绿羽身残志坚,他写了一篇散文《一百六十八级台阶》投到《五里桥》,编辑一看,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就是4000多的文字多了。于是,多次与他沟通,精心进行修改,最后砍成900多字的短文。这一篇文章,经《晋江经济报》副刊选送获得了福建省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和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晋江经济报》副刊文章虽短,但对文章内容要求却是贴近晋江,抓住人心,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晋江人写晋江事,成为《晋江经济报》副刊选稿的一大原则。2014年初,《晋江经济报》与晋江市文体新局、五店市传统街区管委会联合举办“五店市杯”晋江人晋江事征文大赛,征稿时间跨度为一年,其间收到了大量反映晋江人、晋江事的文学作品。一年来,在《五里桥》上刊载50多篇文学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晋江是中国著名侨乡,有上百万华侨华人旅居海外,《晋江经济报》副刊便成为他们抒发乡愁的一个平台。如新加坡的蔡玉环借“故乡沙”写出了母亲对远嫁新加坡的女儿的不舍之情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美国的曾明路在《天涯之桑》中表达出自己的故园情怀:“我对故园的思念,对童年的眷恋,那面对遥远的一切油然而生的淡淡哀伤,一下子全都被这夹竹桃和这桑叶勾了起来。”这些旅外晋江人的文章感情真挚,读了为之动容。《故乡沙》和《天涯之桑》相继在福建省报纸副刊年赛中获得一等奖,《天涯之桑》还获得了全国怀旧散文大赛一等奖。

小而不小,以小见大,成为《晋江经济报》副刊的一大特色,赢得了晋江人的认同感,也使得《晋江经济报》副刊为广大晋江读者所喜爱。《五里桥》有一段时间因版面紧张而没有按时出刊,晋江市的一位政协委员为此还专门致信晋江市委书记,要求保证《五里桥》的版面。晋江人对《五里桥》的认同和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二、以快抢先机

报纸副刊作品是以文学形式表现的,有一定新闻属性的作品。“报纸副刊具有一定新闻性,这是副刊和其他专门发表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出版物的主要区别”因此不能忽视副刊作品的新闻性特点。

在个别报纸副刊采编人员的理解中,副刊又不是新闻,慢一点没关系,没必要像新闻一样求新求快。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一些报纸的副刊在激烈的信息化竞争面前总是慢半拍,和社会现实与读者的需要严重脱节,这也是副刊不被读者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