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全媒体语境下县域报纸副刊发展新探索

2016-05-09 16:44:03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张惠阳 邱晓明  
视频加载中...

原题:全媒体语境下县域报纸副刊发展新探索——以《晋江经济报》为例

■ 张惠阳 邱晓明

“全媒体”语境下,媒介呈现传播方式的多媒体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通路等特点,新媒体成为了受追捧之星,人们广泛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在这样的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和生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在纸媒中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副刊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而有人认为报纸都生存不了了,副刊何以依存?如何突出重围,办好副刊,赢得读者,成为了许多报纸尤其是县域报纸急于解决的问题。

副刊是报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吸引和培养固定读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报纸要与新兴媒体平分秋色,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扬长避短,办好副刊,不失为一个良好选择。但由于对副刊的不重视,对副刊的定位不清,对副刊工作缺乏创新等原因的影响,许多报纸副刊面临窘境,未能焕发其潜藏的魅力。

在传统媒体不断被唱衰、报纸副刊不断被削弱的情况下,地处福建晋江的《晋江经济报》,近几年来却越来越受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在省内报纸副刊界也小有名气,其靠的就是——以小求认同,以快抢先机,以灵赢声誉;以富有特色的《五里桥》文学副刊和《地理》文化副刊两个副刊版面为两个轮子,齐驱并进,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副刊办刊道路。

一、以小求认同

副刊的发展需要找准定位,进行差异化的副刊建设。《晋江经济报》作为县域报纸,服务地方的特色十分鲜明,副刊也紧紧围绕区域的地理、受众的特点做文章,并且认真分析报纸自身所处地位,能够明确副刊定位,寻求读者认同。

报纸副刊为什么会越来越受读者冷落?这与一些报纸贪大求全不无关系,副刊内容面面俱到,缺乏特色;或是副刊上的作者都是那几张熟面孔;或是内容空泛无物。难怪读者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就敬而远之了。《晋江经济报》副刊之所以能赢得读者,靠的就是在小上做文章。

1.抓住“小”范围求认同

在福建省内各报中,《晋江经济报》本来就是个小字辈,创办至今才10年。虽然背靠福建日报集团这棵大树,其发行区域也相当狭小,只在晋江这个县级市内发行。

小是小,但小也有自己的好处和长处,那就是在小范围内会显得大。《晋江经济报》,作为唯一一张办在晋江的“咱厝人的报纸”,它在300万海内外晋江乡亲心中的地位就不见得那么小了。《晋江经济报》也不托大,创刊伊始,其定位就非常明确,那就是立足晋江、面向晋江,办一张“政治报、经济报、街区报”三位一体的报纸。在2013年的全新改版中,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更加晋江、更有思想、更好服务、更加现代”的办报思路。

《晋江经济报》副刊不敢贪大。其一,比起省内的诸多大报副刊来说,它显得弱小,其版面不大。《晋江经济报》和省市党报、都市报比起来在版面显得单薄多了,能留给副刊的就更不多。其二,来头不大——办报历史短、读者面不广、作者群有限,因而很难约到一些国内名家的大作了。针对这些特点,《晋江经济报》副刊扬“小”避“大”,采取了大处着眼,小处作文章的战略。采编部门根据报社的定位和和办报思路,旗帜鲜明地提出:晋江人写、给晋江人看,写晋江事、传晋江情。

《晋江经济报》是给晋江人看的,因此就由晋江人来写、写晋江人晋江事,这样就更接地气,更有贴近感,更有亲和力感。在《五里桥》和《地理》版面上, 每一篇文章都跟晋江密切相关。《五里桥》是文学副刊,从不用那些满天飞的以赚钱为目的“大路货”文章,《晋江经济报》副刊不重“名家”重“大家”,作者大都是普普通通的晋江人。在副刊版面上,在每一位作者名字后面,《晋江经济报》都郑重其事地标上他(她)所生活的街镇,比如青阳、罗山、安海、池店、东石——就是要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他(她)是你们中的一员,他(她)就生活在您的身边,也许,他(她)还是你的亲人、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