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新闻报道要突出人性的光辉

2016-05-09 16:42:31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曾志刚  
视频加载中...

要讲好新闻故事

新闻采编是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旨在像说书艺人那样,将新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当中要给予新闻主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将好故事讲好。试想,一个连新闻主体都不在乎不尊重的人,怎能对新闻事件心存敬畏,怎会关注新闻背后那些欢笑和眼泪,怎能讲出好故事来?

“好好的人都让你们拍坏了。”这是某地方领导对电视台记者的批评,因为其拍摄的画面中出现了领导抽烟等不合适的镜头。这就是对新闻主体不尊重,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类似的还有,“扫黄”报道中将涉案人的脸暴露出来,关爱残疾人报道中刊出了残疾部位,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中出现了家长姓名,等等。

因此,对新闻主体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其尊严、隐私的维护上。每个采编人员都要仔细斟酌,换位思考,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弱势群体时,更应慎之又慎,防止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一种隐性的不尊重,貌似正面宣传,实则危害更大。比如将领导神化、将典型人物超人化,或者反之将其格式化刻板化。前者由于拔高,把事业和家庭、人性对立起来,不但没展示出新闻主体应有的风采,反而引发读者不必要的联想。后者由于不深入不具体,浮于表面,刻板生硬,千篇一律,不但无法感染受众,还令人生厌。其实,无论领导还是典型人物,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癖好,有自己的经历、作为、故事。我们怎能抛开这些,把他们写成站不起来、活不起来的纸人呢?

这些说明,对新闻主体的人文关怀还要体现在对其人生价值或新闻价值的维护上。记者唯有对每条新闻都高度重视,不分彼此,善于发现闪光点,发现典型细节,并趁热打铁深入挖掘,讲出新闻后面的故事,才能彰显新闻主体的新闻价值。比如报道《老王的打火机收藏》,原先记者只写“他的打火机各种各样”,非常笼统,毫无感觉。后来,改写出打火机造型有一百单八将、家具组合、炮弹系列等,收藏者因一个枪型打火机差点被当恐怖分子逮起来等内容,生动有趣,新闻主体也因之跃然纸上。

新闻是关于“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人。所以,报道要关注“人”的存在,做到由物到人、由事到人,增加报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用故事演绎新闻,让新闻价值借助故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