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经济报道的提升

2012-02-15 16:23:1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 文/赵 红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效果已经直观地在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变化,也带来了经济报道的变化。从这一年的新闻实践看,客观情境的变化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报道主体、立足点,还是结构行文,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目标的提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以北京的情况看,作为首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按2010年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09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左右,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0多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标准下限,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可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需要,是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创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需要。

国内及至北京宏观环境的变化,给经济报道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新闻策划组织上,经济新闻报道是新闻发布和媒体报道拥有最多经验的领域之一——经济数据的发布已经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经济领域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制度,每年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全会将对一年的经济发展指明路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逐渐培养成长了一批既具备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经济特色的“智囊”,这些都成为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的有力保证。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深化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切身要求。宏观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新闻报道领域的变化。

经济报道领域产生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1.经济新闻“关键点”的规律化,使得报道的突破难,创新难。

早在几年前,CPI、PPI等词语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生僻的词语,而随着近年的发展,理财观念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百姓中也有投资专家。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的变化成为万众关注的事情。各种解读、观点纷至沓来。

在这种情况下,报道很容易陷入程式化、模块化的惯性僵局。例如每个月的经济数据发布,早在发布的前一两天,就会有很多机构发布预测和分析,等到经济数据发布的当天,已经没有更多的拓展空间。与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相同的是,很多经济新闻都具有规律化、模块化的特性,一旦陷入报道程式,就很难取得突破。

2.经济事件的社会化,对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形成挑战。

现在,经济事件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使经济事件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经济领域的大事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娱乐化倾向。例如在黄光裕被捕受审期间,各地蜂拥而来的记者有数百名之众,不少人并不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由此对产业造成的影响也不深入挖掘,反而津津乐道于黄家内部的人际结构、婚姻关系等。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发生的很多财经大事中,都能够探察出娱乐化的倾向。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财经人物和财经事件的娱乐化,在一些经济学术领域和宏观经济领域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例如,今年第四季度,证监会的主管领导实现了新旧交替。当新任主席郭树清首次出席公共场合时,对目前股市疲软的现状以及证监会将要进行的措施有一些很精炼的论述,观点也很鲜明。但第二天的不少媒体都忽略了这些实质内容,反而对郭树清上台时没有走稳,跌了个趔趄的事情大加渲染,更加引申出“新主席摔跤是否代表着中国股市未来也要摔跤”的八卦话题,不禁让人有舍本逐末之叹。

3.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做经济报道的空间缩小,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深入挖掘报道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经济领域的辉煌成就。保持了十几年的高增长速度使得全世界为之惊叹。而对于从事经济报道领域的记者来说,也习惯了“数字天生就是新闻”,不必深入挖掘,光发布的数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大新闻。例如,在上世纪末,全球受到经济危机的席卷,但中国政府兑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表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人民币一直保持坚挺。有一段时间,每天汇率的公布都会引发国内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再如,在中国经济已经多年保持10%甚至更多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GDP数字成为全世界媒体所关注的对象。每次GDP数字的发布都会吸引足够的目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世纪摆在中国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我们必须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此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以北京2011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为例,北京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1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同一季度相比回落0.6%,该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为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中最低。

这个统计结果一发布,就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更多的人往往习惯了北京作为发展的龙头,走在各项发展数据的前列,起到引领作用。而“全国最低”的这个结果使很多致力于经济报道领域多年的老记者都措手不及。

新形势下对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几点建议

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不断随之更易。只有更好地把握时事,认识当前格局,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使得它更好地达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从解读数字到深读数字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在经济新闻中看到亮丽的经济数据和能使人精神一振的解读。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就是一场深刻变革,也许,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没那么鲜丽了,看起来没那么惊艳了,但并不代表就不具备解读的价值。相反,这要求记者更下功夫,更加投入精力,实现从解读数字到深读数字的转变。

还以北京的经济半年发展数据为例,虽然8%这个数字是多年以来的新低,在全国的各个省市区中也列在最后,但如果深入挖掘,就能够发现,在GDP增速减缓的背后,还有着喜人的“五增一降”——企业利润增了,消费品零售额增了,财政收入增了,群众收入增了,服务业比重增了,同时能源消耗下降了。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一个结论:北京的经济效益增长快于经济总量增长,北京的GDP是健康的、良性的。

显而易见,要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容易。区别于以往直接阐释GDP数据,想要找到数据之后深藏着的观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2.从“大刀阔斧”到“小处做文章”

在发展的道路上,从零分提升到60分甚至80分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一个比较高的基础上再想取得显著的提升就艰难得多。而这正是目前中国乃至北京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调结构、促平衡成为必须,而高增长却不见得会是一种常态。

这一宏观形势的变化就要求经济新闻报道随之调整。此前,经济报道领域或许习惯了“大刀阔斧”的报道,可是继之而来的,却是要“从小处做文章”。

以北京三次产业总体结构为例,到2009年时,北京市的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就已经分别达到了0.4%、26.5%、73.1%,接近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也就是说,此后的发展调整空间已经有限,无论从数字还是实际上都不会再有本质上的、大幅度的变化,而只能是一些细微的调整和优化。

例如,北京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增长质量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高端化的服务仍然供给不足,整体的分工水平、服务标准以及专业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并且服务过多地依附于北京规模有限的制造业,外向性不够,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北京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定位模糊,产业间缺乏横向关联,优势产业并不突出。

这些情况,就要求记者必须更深入基层,做更为贴近的采访,取得一手材料作为事例,来诠释经济领域所发生的一些貌似细微却实际上有着深切意义的经济现象。

3.提升鲜活度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随着新闻大战不断升级,对经济报道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摆脱经济领域枯燥刻板的天生属性,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故事解说事件,用细节给人物生命。这样确实使得报道的可读性大大增加,吸引力也有所增强。然而,要注意的是,提升报道的鲜活度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经济领域博大宏广,而以故事、细节、人物、对话等方式提升鲜活度,等于是精心描绘豹身的一个花斑而使得可读性增加。可是,要注意的是必须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标。提升鲜活度固然重要,但必须能够覆盖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出现局部真实但整体失真的情况。(作者是《北京日报》编委、经济新闻部主任)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