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经济报道的提升

2012-02-15 16:23:1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新形势下对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几点建议

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不断随之更易。只有更好地把握时事,认识当前格局,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使得它更好地达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从解读数字到深读数字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在经济新闻中看到亮丽的经济数据和能使人精神一振的解读。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就是一场深刻变革,也许,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没那么鲜丽了,看起来没那么惊艳了,但并不代表就不具备解读的价值。相反,这要求记者更下功夫,更加投入精力,实现从解读数字到深读数字的转变。

还以北京的经济半年发展数据为例,虽然8%这个数字是多年以来的新低,在全国的各个省市区中也列在最后,但如果深入挖掘,就能够发现,在GDP增速减缓的背后,还有着喜人的“五增一降”——企业利润增了,消费品零售额增了,财政收入增了,群众收入增了,服务业比重增了,同时能源消耗下降了。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一个结论:北京的经济效益增长快于经济总量增长,北京的GDP是健康的、良性的。

显而易见,要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容易。区别于以往直接阐释GDP数据,想要找到数据之后深藏着的观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2.从“大刀阔斧”到“小处做文章”

在发展的道路上,从零分提升到60分甚至80分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一个比较高的基础上再想取得显著的提升就艰难得多。而这正是目前中国乃至北京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调结构、促平衡成为必须,而高增长却不见得会是一种常态。

这一宏观形势的变化就要求经济新闻报道随之调整。此前,经济报道领域或许习惯了“大刀阔斧”的报道,可是继之而来的,却是要“从小处做文章”。

以北京三次产业总体结构为例,到2009年时,北京市的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就已经分别达到了0.4%、26.5%、73.1%,接近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也就是说,此后的发展调整空间已经有限,无论从数字还是实际上都不会再有本质上的、大幅度的变化,而只能是一些细微的调整和优化。

例如,北京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增长质量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高端化的服务仍然供给不足,整体的分工水平、服务标准以及专业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并且服务过多地依附于北京规模有限的制造业,外向性不够,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北京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定位模糊,产业间缺乏横向关联,优势产业并不突出。

这些情况,就要求记者必须更深入基层,做更为贴近的采访,取得一手材料作为事例,来诠释经济领域所发生的一些貌似细微却实际上有着深切意义的经济现象。

3.提升鲜活度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随着新闻大战不断升级,对经济报道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摆脱经济领域枯燥刻板的天生属性,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故事解说事件,用细节给人物生命。这样确实使得报道的可读性大大增加,吸引力也有所增强。然而,要注意的是,提升报道的鲜活度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经济领域博大宏广,而以故事、细节、人物、对话等方式提升鲜活度,等于是精心描绘豹身的一个花斑而使得可读性增加。可是,要注意的是必须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标。提升鲜活度固然重要,但必须能够覆盖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出现局部真实但整体失真的情况。(作者是《北京日报》编委、经济新闻部主任)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