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期

2013-02-04 15:21:18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源头有活水 基层天地阔

——泉州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有感

吴建生

【提要】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者要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要建立情感上真诚的沟通,才能写出质朴无华的文章;要靠群众越近,新闻才越有新气象、新线索、新表达、新亮点;要以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变万化中扣紧时代脉搏,才能报道出好的新闻。

【关键词】

“走转改” 基层 率先垂范 人民至上 排忧解难 长效机制

一、领导率先垂范,职工全员参与

市级媒体本来就身处基层,每天都有生气勃勃的创造,是实践的主战场、新闻的原产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一般性教育活动,而是对历史的传承,对传统的发扬,更是面对现实的与时俱进;是改进新闻工作的根本途径,代表着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应当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身为媒体主要领导,应该率先垂范,深入乡村社区、田间地头“蹲点”,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社会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寒冷的冬季,“走转改”采访组13年后再次走进福建省迄今有人居住的最高点——九仙山气象站蹲点采访,与气象人同吃同住,用活生生的镜头反映出老一代和新一代气象人甘于平凡、默默坚守的高山情怀。郝莉英副台长带领记者到泉港山腰盐场,和盐场女班组长一同上下班,换上工装、下到盐坎里,体验盐工扒盐的辛劳。在石狮永宁,高栋梁副台长登上渔船和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永宁卫”戍守海疆的文化渊源,更多地体会到“讨海人”风里浪尖为生计谋的艰辛。黄永超副台长带领两组记者深入德化上涌镇,起早摸黑、爬山涉水、走家串户,参与稻谷收割;纪录米粉生产,目击碾米过程。杨旭东副台长赶赴铁观音之乡——安溪感德镇,上茶山、进农户、茶坊,亲身体会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的繁琐工序和付出的辛苦,感受茶农对铁观音的感情、对丰收的期盼。

泉州电视台所有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广泛参与。在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记者陈晖、汪龙波针对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深入探访各地如何解决问题,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在安溪县长坑乡云集村,记者跟随茶乡电影队放映员“王电影”披星戴月,奔波于乡村小路上,为村民播放今年第141场公益电影,给村民带来了微笑和欢乐;在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片区改造项目地,记者蔡斯琦、陈刚关注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动迁是一大难题,报道聚焦一名普通的干部如何做好动迁工作,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记者、编辑、主持人通过朴实的采访,汲取民情民意,一大批鲜活生动、质朴感人的新闻报道呈现泉州荧屏;通过与普通群众、建设者、农民朋友的深入交流,用文字与影像,表达群众心声,记载泉州发展变化,新闻人的心与群众贴得更近。

二、树立“人民至上”,彰显民生情怀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新闻宣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新闻报道得不够好,那是因为记者扎入群众不够深。为此,我们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满腔热情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在德化九仙山气象站的15名气象工作人员中,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平凡,但只要你走近他们,你就能发现他们身上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九仙山气象站资格最老的气象员曾再兴,在九仙山上工作了36年,现在患有糖尿病,每天早饭前都要打一针胰岛素,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仍然坚持值夜班,每小时到观测台记录气象数据。在他看来,山上的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越是如此,就越要做好自己的工作。30多年的高山坚守让曾再兴更清楚自己的位置,他说他是高山上的气象员,只要国家需要他就要坚持到退休的那一天。正因为这些平常事、平常人才构筑了中国当前的国情,所以我觉得这次走基层确实做到了关注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我们打心眼里去拥护,我们也愿意更多地去走一些基层,去多关注他们。

“走转改”活动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服务人民群众;更要强化大众视野、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诉求,多宣传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报道群众的创新创造,多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新闻工作的价值。

人民群众所处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才能让新闻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新闻报道也只有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百姓关切,从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才能让人信服。

三、强化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

“走转改”活动核心就是帮助百姓、服务群众。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反映,把群众的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要求,是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更是作为泉州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泉州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着力反映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访报道不仅触及问题,而且促进问题的解决。

“走转改”采访组蹲点德化九仙山气象站,纪录气象员艰苦生活的系列报道《高山上的坚守》播出后,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春节前夕,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九仙山气象站慰问一线气象员,并为他们解决了暖气、自来水等生活问题以及工作上的待遇问题;在石狮永宁镇,当记者了解到海上信息联络站无法更新通信设备的困难后,立即为他们送去了海上通信设备,便于联络站更好与渔船联系,确保渔民出海安全;在德化上涌镇,黑羊养殖专业户蒋金朋的妻子20年前从云南嫁到德化,一直未落户,老家的户口早被注销,成了“黑人”。我们的记者得知后,积极进行多方协调和努力,并得到德化公安局领导的重视,困扰蒋家人20年的“心病”终于得到落实和解决。

2012年以来,泉州台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以高度的自觉服务群众,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新闻广角》携手市委文明办开展“传文明风、扬道德光”走基层大型公益活动,每周走入社区村庄,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美德少年,开展便民利民活动,为社区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服务;泉州台曾连续报道惠安小岞的早产三胞胎姐妹,父母无钱支付巨额医药费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各界爱心人士出钱出力,三胞胎得以顺利出院回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和衣食住行等民生选题开展报道,追查事故黑点,对相关领域的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进行曝光,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建设良好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惊魂电梯》、《北渠生命水》等系列报道,鞭挞黑暗,传递民声,解决民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此外,全台一盘棋,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晚会活动等形式,倡导“乐善好施、奉献爱心”的社会风尚,营造“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舆论氛围。

我们深深意识到,作为媒体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就要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帮助群众厘清思路,不避重就轻,也不刻意拔高,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要注意把握好报道的基调,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和主流,辩证地看待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

四、感悟群众情感,反映群众心声

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系人民、服务群众。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只有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说实事求是的话,说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才能更加生动鲜活、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

泉州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更加善于从群众语言情感中获取智慧,得到启发,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探索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德化九仙山气象站副站长陈为德的父亲陈能夺,热情开朗的他对气象站有着非常深切的感情。20年前站里缺人,他希望儿子能到站里服务。虽然当时他儿子陈为德的梦想是考上大学而非做一名高山气象员,但受到父亲任劳任怨精神的影响,陈为德毅然上了山当起一名普普通通的气象员。就这样,父子两代气象人在山上一起并肩工作了15年,直到2005年老陈退休后回到上涌镇老家。面对我们的镜头,陈为德坦言,曾经有一段时间打过退堂鼓,但老站长、老书记他们一辈子对高山气象工作深厚的情感打消了他的念头。山上的确很苦,但这种苦反而铸造了一颗颗坚强的心,一代代高山气象人用他们的坚持,守候在高山之巅,他们看尽大自然的风雨变幻,他们感受着最朴实的友情亲情,而高山上的坚守还在不断传承。

采访内容看似平常,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德化九仙山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仅收获了原汁原味的生动报道,而且也懂得了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和采访对象建立情感上真诚的沟通,才能写出质朴无华的文章,比起华丽花哨的词藻,实实在在的文字和影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也正因为如此,《高山上的坚守》荣获了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好新闻二等奖。群众也欣喜地发现,媒体上群众的语言多了、情感多了,身边的人和事多了,基层的百姓的心声也越来越多了。今后,我们就是要挖掘群众情感,善用群众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电视语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五、发挥荧屏特长,创新报道形式

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要如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群众需求、贴近群众心理,掌握和运用新载体、新技术来不断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方法。

作为泉州主流媒体,泉州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特长,各个部门在“走转改”报道中,采用了蹲点调研、连续报道等不同方式,充分展现了基层群众的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脉络,既有现象的扫描和观察,也有根源的探讨和思考。文艺编导开展文化调研,深入深沪、南安等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组建节目创优组,开展拍摄工作;闽南语节目建立采编播人员下基层制度;《泉州美食》下基层介绍农家菜肴;《唱歌拼输赢》下基层为群众奉献高品质的文艺演出;《泉州讲古》奉献贴近基层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传奇。

中秋节,泉州台文艺小分队乘船到金门县为“金门中秋博状元开幕式”祝贺演出,这是金门首次纳入“泉州市中秋博状元大赛”赛区之后,主办方泉州台的积极回应。金门县长李沃士发出“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慨。去年9月,由泉州台承办的“欢乐泉州·走进澎湖”文艺演出在台湾澎湖举行,为澎湖乡亲献上丰盛的闽南文化大餐,增强了两地的文化交流和民众感情,这也是泉州台开展的又一项有意义、有特色的“走转改”活动。妇女节,我们开展“三八走基层”活动,组织女新闻工作者前往惠安小岞、大岞,和女护林员、女民兵一起植树苗、当民兵,感受她们奋发拼搏、坚守奉献的精神。

六、健全长效机制,成为工作常态

“走转改”不只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走转改”也不是短期之策、权宜之计,而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此,我们建立了完善考核、考评机制,调动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积极性,使每个记者的个人成长与“走转改”紧密结合,使走基层成为造就新闻人才的必由之路。

泉州台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日常新闻报道有机结合, 以深入基层的新闻实践转变作风、改变文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传播力、影响力。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基层的干部和劳动者,把时段、镜头多给基层群众,多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多写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新闻,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如《泉港:258名渔排人员全部上岸》报道了台风登陆前夕,泉港南埔镇肖厝村的党员干部主动到鱼排上帮忙,组织鱼排上的养殖户撤离危险水域的事迹,从中让人感受到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浓浓的情感,该报道还传送到中央台《走基层—我在基层当干部》专栏中播出。系列报道《泉企突围攻略系列》记者深入到企业,采访企业员工、管理员、经营者,探讨目前泉州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发展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为泉州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2012年开始,新闻中心在原有《创先争优》和《三项学习教育》专栏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走基层》、《基层 温情》等专栏,积极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报道,报道内容涵盖了“创先争优”、“五大战役”、“转变提升、跨越发展”、“环湾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年”等等;在乡镇社区、工矿企业、重点工程、基层党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处建立了基层联系点,指定专门记者定期深入到联系点,了解社情民意,挖掘新闻题材。另外,还积极配合中央台走基层报道活动,选派优秀记者协同央视驻福建记者站人员采访泉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为来泉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

我们意识到,“走转改”活动已经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机制,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让基层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成为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和思想动力。为了使这项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我们更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同时要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

总之,“走基层”不是一个号召,也不是一种任务,而是新闻工作者本身的需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真的要走基层,不是简单的走基层,而是要深入基层,用情感、用思考深入基层第一线,只有这样,才能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体会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才能切切实实地做到“走下去、沉下来”,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新闻事件真相;才能写出鲜活生动的电视新闻作品,让电视节目更加深受观众的喜爱。(作者单位:泉州电视台)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