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热线,是倾听民声、回应民意的“直通车”,是政府与群众之间便捷高效的沟通纽带。然而,个别地方网络热线却陷入“静音”困境,致使本应畅通的民意渠道出现“梗阻”。有的对群众咨询投诉视而不见,长期不回应或仅简单回复“已阅、已收悉”;有的“选择性失聪”,对易出显绩的诉求积极回应,棘手难题回避拖延,答非所问;有的敷衍应付,线上回复用通稿,毫无针对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10月15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热线是公共服务的“窗口”、官民互动的“平台”,因其便民利民为民解忧而备受公众关注与信任。然而,面对群众的救助,部分网络热线陷入“静音”困境,“已读不回”违背了网络热线设置的初衷,是作风病现了形,戳破了监管缺失的“脓疮”,其危害不容小觑。 究其根源,一是宗旨意识滑坡,服务理念缺位。将热线视为负担而非责任,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祟”;二是体制机制梗阻,部门壁垒之过,部分诉求涉及多部门,缺乏高效的联动协调机制,容易陷入“九龙治水”而水患不止的窘境;三是考核评价导向偏差。重形式轻实质、重回复率轻解决率,滋生了趋易避难的土壤。归根结底,是担当精神倒退、责任心偷懒,更是制度之失、监管之漏。 治顽疾尚需下“猛药”,根治“网络热线”的弊病,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要,强化服务初心,增强公仆意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其次,补齐制度短板,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民生诉求,为精准施政提供依据,同时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一路畅通”。最后,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服务实效。建立“接诉即办”机制,明确响应、办理、反馈、评价的全流程时限和要求,而唯有改革考核“指挥棒”,突出实际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的权重,对推诿扯皮者严肃问责,做到“赏罚明则民尽勤”,才能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担当精神蔚然成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网络热线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施政的得失成败。唯有以“钉钉子”精神祛除“冷热病”,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换来群众的真心点赞,才能使网络热线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化解民忧的温暖线、信任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王鸣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