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闽媒动态 > 正文

地市媒体内容建设勇于探索——典型报道鲜活 新媒体运用灵活

2023-05-31 18:20:5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杜一娜   

  抢占新闻第一落点,讲好百姓身边新闻故事;深耕信息内容,图文并茂呈现版面内容;统筹媒体各端资源,贴近当地用户工作生活……地市媒体在内容建设中,以多年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努力为当地受众提供新闻资讯、权威帮助、实用指导,在讲好本土故事、做好本土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24件地方媒体获奖作品代表了地市媒体融合宣传立体传播的标杆。而在评奖之外,地市媒体众多充满正能量、高歌主旋律的策划与实践,也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日前,在贵州兴义举办的全国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会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地市媒体出新出彩的经验与思考。

典型报道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作品刊发于《宁波晚报》,这是《宁波晚报》自创刊以来作品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作品以“一个人,走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一群人,为90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无数人,参与到为烈士和烈属服务中”“几代人,把崇敬英烈化为爱国之情”四个小标题引领,不断升华主题,揭示了孙嘉怿事迹的重大时代意义。

  宁波晚报社副总编辑杨静雅是此篇文章的作者,也是她第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杨静雅在交流体会时表示,重大主题报道要与时代同频共振,除了注重年度特征外,还要注重年度热点。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电影《长津湖》热映,广受民众关注。借着年度热点,杨静雅策划了这个选题。

  但是仅仅借助热点还是不够,杨静雅表示,在创作这篇稿件时,她翻阅了受访人孙嘉怿10多年所发的数千条微信、数万条微博,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即使这样,杨静雅还是走到一线,与孙嘉怿一起去感受其一天中的工作。杨静雅说:“互联网时代,记者更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沉浸式采访,更需要一次与采访对象或其周围人情感上的双向奔赴。”

  作品《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讲述的是2021年8月6日下午在防抗“卢碧”台风工作中,为了排除安全隐患、保护群众财产安全,霞浦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不顾个人安危疏通被杂物堵塞的涵洞,不幸被洪水冲走、因公殉职的先进事迹。

  闽东日报社记者陈映红作为该作品的作者之一,在分享获奖心得时介绍,为了报道孙丽美这个典型,他们报道组在孙丽美殉职后3次走进当地深入采访。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但要做好先进典型的报道很不容易。”陈映红介绍,为了做好孙丽美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他们不断深入基层,深挖故事、深刻剖析,并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以3天的长篇通讯为主干,10天的小通讯为枝叶,搭配评论和之前的消息通讯进行长达一个月的宣传报道。陈映红说,深度采访,彰显个性,形成了完整的新闻系列作品。

  《以生命担使命 以忠诚铸警魂》是一篇人物通讯,呈现了“任长霞式公安局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匡伯彪同志的先进事迹。该作品通过深入细致地挖掘匡伯彪的感人事例,用原汁原味语言、重点版面编排、全媒体推送等方式,形成了浩大的宣传声势,树立了匡伯彪敢于亮剑的“守护神”、心系群众的“贴心人”、公安队伍的“引路者”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过去的典型报道中,我们很容易出现一些教科书式的说教,这种内容,读者一看马上就没有兴趣了。”梧州日报社总编辑肖苗生在介绍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以生命担使命 以忠诚铸警魂》时谈到的一个重要体会是,“在故事的片段中,我们保留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人物动作细节和原汁原味的话语,令可读性大大增强,读者更容易有代入感。”

  比如,“事不过夜,文不压案”“这个问题既是大难题也是小问题”等典型人物的语言,令读者感觉非常亲近,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善用新媒体贴近用户习惯

  “如果你的新媒体没有人格,没有想象,你就不是真正的新媒体。”泰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杨勇介绍“微泰州”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据杨勇介绍,“微泰州”日均阅读量超百万,不少粉丝每天来看“微泰州”不完全是来看新闻的,而是来与“微泰州”小编互动的,或者是来调侃小编,来看其他用户与小编有哪些好玩的、可互动的内容的。

  “新媒体与传统报纸、电视不同,可以留言,可以转发,可以评论,这就产生了双向的互动。这是新媒体一个全新的特点,我们就要充分驾驭这样一个特性,做‘人格化’的新媒体。”杨勇通过“微泰州”多个10万+的案例总结出微信作为新媒体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谈到“微泰州”内容如何表达时,杨勇提出,“新媒体有自身的话语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报纸稿件物理转移到新媒体平台,过去没人看的,换一个平台也没人看。我们的受众并不喜欢形式感强烈的东西,更不喜欢官话、套话,他们要的是接地气、说人话。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策划思路和报纸语境。”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要找到能适合自己的路径。”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采编部主任何百林以近期做的一些短视频为案例,介绍他们这几年来的探索。何百林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把当地特点与文化融进去,需要非常熟悉历史,也需要记者和编辑花时间去研究典籍。不过,短视频拍摄除了需要花费精力、需要费用保证外,还需要有精准的文字呈现,视频时间也最好控制在3—5分钟内,这更加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

重大主题跨区协作联合采访

  “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就地市报而言,在认清自身实际处境、摆脱技术创新困扰之后,我们会发现,过去所依仗的原创内容、优质内容生产仍是立身之本,其主导作用甚至远超技术创新。”黔西南日报社社长许新晓在提到内容建设时如此表示。 

  许新晓以《黔西南日报》与《宁波日报》协作开展的“摆脱贫困 携手小康”联合采访活动为例,介绍了地市媒体跨区域协作的经验。

  2020年5月,两家媒体共同派出记者深入黔西南州乡村,聚焦脱贫产业、易地搬迁、稳岗就业、产业合作,两地媒体在同一时间采访同一个人物、聚焦同一个主题,同步在《宁波日报》《黔西南日报》和两家的新媒体上推出融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反响。两地以媒体协作报道扶贫协作,在跨区域媒体协作、全媒体融合报道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探索。这组报道获当年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还入选中国地方党媒2021年融合发展年度创新优秀项目。

  对此,许新晓提出,跨区域协作在内容建设上有几点思考:首先,不同地域的媒体学习互访、经验互鉴、人才交流、资源共享,聚焦重大时代主题协同采访,新闻报道容易占领制高点;其次,通过互换版面、实现全媒矩阵覆盖等方式,在受众到达和互动方面,远远超出“1+1>2”的传播效应;最后,跨区域协作报道可以打破身份限制,整合媒体社会资源,丰富新闻报道内涵外延。比如,“摆脱贫困 携手小康”联合采访中,两地分别邀请贵州省、浙江省知名社科专家参与,理论层面的全面思考、梳理和总结,成果远远超出新闻报道的范畴。

  承德日报社总编辑周毅也表示,地市媒体应该联合起来,尤其对重大典型、重要舆情等,形成合力,发挥地市媒体新闻的力量,引导事件典型报道朝正向的、积极的、更广泛范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