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正文

新闻线索多如牛毛,他们这样抽丝剥茧

2023-02-21 17:42:2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杨国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黑龙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块重要的“压舱石”,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2023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瞄准火热的“三农”实践,继续做深做实做活新闻报道,为实现党中央战略部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李琳(左)在绥化市一家合作社采访。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采写有温度的新闻

采写有温度的新闻,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课题,也是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彻底改变作风文风的时代标志。多年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在春种、夏管、秋收等关键农时节点,坚持在基层一线蹲点,采写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李智博在黑河市拍摄丰收在望的麦田。

系列报道《今春种点啥?》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众多走基层报道中的代表作。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种植百姓急需,效益更好的作物,始终是农民关心,政府关注的焦点。多年来,每年春天,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派出精干记者,到基层一线蹲点,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用镜头记录新时代农民如何选择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确保好收成的有益实践。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攀(右)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刘辉巨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报道大豆丰收场景。

2022年,春节刚过,为引导农民科学扩种大豆,记者深入到巴彦县最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刘辉巨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一周下来,在村屯,在地头,记者起早贪黑,抽丝剥茧,梳理出了这个种植15万亩耕地的合作社如何给农民讲政策、谈市场,消除农民疑虑,最终科学确定种植品种的生动故事。这期节目播出后,很多农民决定改种大豆,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助力黑龙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扩种大豆任务,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每亩收益增加了300多块钱。

今年,黑龙江将继续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做好《今春种点啥?》 等走基层报道,为“三农”工作“擂鼓助威”。

练就“火眼金睛”,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作为主流媒体,把握时度效,播发助推“三农”工作发展的好新闻尤为重要。黑龙江的农业新闻线索多如牛毛,如何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答案是让记者下足功夫,反复实践,练就“火眼金睛”。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勃(中)在黑龙江垦区854农场水稻田里采访。

2022年6月是黑龙江的农闲时节,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拜泉县某乡镇的大农机“农闲机不闲”,跑到了河南去作业。记者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迅速赶到河南,采访了大量的黑龙江农机手、河南的农民和农业干部,第一时间播发了作品《农机千里走中原》,有力地展示了黑龙江现代农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以及我国全力以赴,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确保百姓舌尖上需求的生动实践。节目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今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面提升发现好新闻的能力,采制出一批优秀的电视消息,为推动“三农”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绞尽脑汁”,创作有深度的新闻

新闻报道要善于挖掘“深度”。2022年初,黑龙江省坚决落实国家下达任务,提出扩种大豆1000万亩的目标,面对这一大事件,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们站在打造新闻扛鼎之作的高度,提早谋划,持续跟踪,拍摄了大量的素材。在去年国庆节,系列报道《大丰收,龙江大豆!》 开始与观众见面。共四期的报道中,深刻展示了黑龙江大豆单产、总产双双刷新历史的新闻事实,深刻剖析了大豆丰收的原因,关键就在于黑龙江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系列报道不仅展现了黑龙江扩大豆、保粮安的爱国情怀,更为今后的丰收,提供了成功借鉴,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和农民兄弟接连点赞。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依然鼓励记者“绞尽脑汁”,铆足干劲,践行“四力”,用情用心用力去呈现龙江大地上火热的“三农”实践,用一篇篇精品力作,鼓舞“三农”工作者,勇攀高峰,再立新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龙江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