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时政编辑要善用三个“本”

2022-08-10 11:15:3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冯雪   

时政编辑的业务水平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更是时政报刊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有些年轻编辑一开选题会就无话可说,一编稿件就遇到盲区,一到校对就频频“踩雷”,让人烦恼着急却又无所适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大势和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生活,时政编辑要提升综合素质、改善工作效能,既不能急于求成而“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不成体系而“熊瞎子掰苞米”,应保持“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之心态,将运用好三个“本”作为实现业务精进的一套章法。

选题本。时政报刊的中心环节是选题策划,把握住这个环节,就把握住了时政报刊的影响力、生命力。想要打造一份精良的时政报刊,就必须在选题策划上下功夫。编辑对选题策划的驾驭能力,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职业素养。选题的迸发常常就在一瞬,但孕育选题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反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思考。编辑对选题无知无感无从下手,往往是因为缺乏“选题思维”和“选题习惯”。编辑要树立“选题思维”、养成“选题习惯”,可以从建立和善用选题本做起。选题本是记录选题灵感的专门文档,可以按照业务需求和个人习惯进行整理。一是按照中央精神、权威媒体辑要、各领域时新知识等分类进行整理归档,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选题进行更新。二是整理归纳不同类型选题一般需要解答的问题,学会按照逻辑分解问题是做好选题的密码。三是囊括由选题发散出的其他内容,比如好线索、好标题、好例文、好框架等等,并经常研究、总结规律。将选题本坚持下去,编辑就可以从“无米下锅”的窘境中走出来。

难题本。编辑素养是出版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决定着报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每位时政编辑都面临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的现实需求,不但要精通时事政治的前因后果,也要涉猎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问,既做“杂家”也做“专家”,这样才能开拓出有高度、有深度的选题,才能做出有角度、有温度的挖掘。在实践中,有的编辑闷头读书却不屑于归纳总结,有的编辑遇到知识盲区时,在网上撷取片段,但仍形不成知识体系,日后难免再遇到类似的难点。难题本是解决难题的文本记录,“难”就是知识盲区和业务难题。难题本可以囊括几类内容,一是重大“时代之问”和系统性问题,比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是什么?”“碳达峰碳中和怎样实现?”二是对业务工作形成掣肘的认知盲点。比如,没有系统学习世界史的编辑如果负责国际栏目,就应该按照区域或年代对相关知识进行补课,并形成知识谱系和思维导图,以便在工作中方便查询不断“复盘”。三是与工作暂时无关的“灵光一现”之问,亦可记录下来,作为空闲时“充电”的方向。将难题本坚持下去,编辑就可以从“不明就里”的窘境中走出来。

错题本。多出精品,是出版业的命脉所系。这既是报刊社对编辑人员寄予的厚望,也是编辑人员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业绩展现。一份报刊是否能成为精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底线是不能出错的。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在守正创新中扩容“白名单”,更要将一份“黑名单”谨记心间。错题本是编辑人员纠错意识、底线思维的集中体现,时政编辑的错题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工作中遇过的“地雷”。时政编辑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细密繁杂,编稿的过程就是“扫雷”的过程。比如,笔者曾经编辑一篇讲节水的文章,作者运用了媒体上的一个数字,说的是“如果把每年获取的淡水资源平铺在我们的国土上,其深度仅相当于一根普通的筷子”。警醒的编辑首先就该发问:筷子是横放还是竖放?更应警觉的是,这里采用的“国土”面积完整吗?如果囊括不够完整、计算不够精确,必然犯下大错。编辑应立即把这类错误记录到错题本,并举一反三同类归一,绝不让它们有见诸版面的机会。二是常犯的知识性语法类错误。有的编辑喜欢收集他人总结归纳的常见错别字,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当然方便快捷,但这种现成的归纳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比如,有编辑将“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进行混用,将“风雨如磐”误用为“风雨如磬”等,这类错误不具备普遍性,对此,编辑应及时归入错题本,反复翻阅。将错题本坚持下去,编辑就可以从“反复踩雷”的窘境中走出来。

用好三个“本”的过程,是编辑在学习之路上持续追寻的过程。商务印书馆原编审赵克勤认为,“编辑不要满足于当一个编辑匠,要当一个编辑家。优秀的编辑都应该是学问家、编辑家”。要想成为优秀的时政编辑甚至编辑家,不断学习、广泛学习、善于学习是必备素养和必经之路。三个“本”是方法、是途径、是载体,都应落实为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编辑功力由量到质的转变。

(作者冯雪 单位:《时事报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