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坚定历史自信

2022-08-10 11:10:18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徐成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极大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2021年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向性,对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定历史自信具有明确而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了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方向、开辟的道路、创新的理论、建立的制度、创造的文化,是正确的、成功的、有远大未来的。这是历史自信的核心内涵。其次,是对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自信。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并与时俱进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伟大文明。可以说,现代中国的一切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或别人恩赐的,而是从5000年文明史中诞生和走出来的。历史和人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证明自己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再次,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笃定地坚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是正确的,坚信人类历史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从分散的地域史民族史到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进程。

坚定历史自信具有牢固而强大的真实性、正义性和科学性。首先,我们的历史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历史主流本质、主题主线的确认,具有坚实的史实支撑,具有牢固而强大的真实性。我们的历史自信不是一时的勇气和决心,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中国历史长周期的验证和积淀形成的信念信心,是建立在宏大的牢不可破的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所以我们的历史自信是驱逐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武器。其次,我们的历史自信具有牢固而强大的正义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光荣传统,而没有穷兵黩武的基因,没有殖民统治、奴役他人的历史。所以,我们秉持和平发展的历史自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再次,我们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对规律的真理认识和把握基础上,具有牢固而强大的科学性。我们党在哲学思维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脱实向虚,始终坚持用科学理性战胜非理性、战胜不可知论。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按规律办事,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发展,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反对霸权霸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管风吹浪打,我们都坚定地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地推进人类历史的车轮不断走向光明。

坚定历史自信是在历史关键时刻对重大历史选择作出的自信回答。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标志性事实,让我们能够产生强大的历史自信。近代以来,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明蒙尘,在经历过多种方案、多种选择、多种失败,一度自信心跌入了低谷。但是,中华民族一刻也没有屈服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和抗争推动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在指导思想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力量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道路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体制机制上选择了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信心百倍地谋划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未来新愿景。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奋斗实践证明了我们做对了、走对了,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做下去、走下去,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打断我们的进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我们从正确的道路上引开。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其次,我们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历史自信。进入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是一副重担,仍然需要铁肩膀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百年来,在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激荡选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不懈探索、接力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着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鲜明特质,映照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底色,蕴含着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方向目标,昭示着和平发展、包容互鉴的理念追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冲击,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更加需要保持坚定的历史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新征程上,中华民族必须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首先,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必须持续增强历史自信。历史自信不是一时一事、一地一域的自信,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养成、持续巩固的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四史”特别是学党史,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伟大意义、成功经验的新认识,在彰显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和增强了党的历史自信,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我们要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其次,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必须把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融会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历史自信在坚持“四个自信”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和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因此,可以说历史自信进一步为“四个自信”提供了历史支撑,有助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再次,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历史自信就其目的而言是面向未来的自信,是干事创业的自信。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还充满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增强历史自信,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时代历史伟业。志不移、道不改、压不垮。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完全能够实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面对机遇与挑战,要增强历史自信,不盲目、不懈怠、不急躁,坚定地发挥历史主动性。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历史主动,增强忧患意识,提升斗争本领,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作者:徐成芳,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1AZD08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