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努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高峰

2022-08-10 10:51:0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李志敏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为我们努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高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征程的进军号角。而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需把握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凝聚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而这都将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形塑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矿藏,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广袤无垠的空间与源源不断的素材。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调与题旨嵌入历史、现实和未来,既赋予面向历史的深邃眼光,又投射面向新时代的辽阔视野,则使新时代文艺创作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生成了意义空间与精神价值。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谱写新征程上的新史诗,展呈人民关心、国家关切、国际关注的热点焦点重点,诸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盛况与时代风貌,展现中国在全球“抗疫”和全球“减贫”两大国际工程中的非凡贡献与杰出作为,发掘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文艺注入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鲁迅先生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文艺需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引领和滋养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不同历史特征的精神丰碑,特别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意涵,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的统领与升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地融入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文艺要通过建构百年党史的英雄人物谱系,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此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与精神血脉,生动鲜活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理论和实践逻辑。

时代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心有信仰、眼有光芒、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构成了百年中国文艺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谱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革命者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设者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者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者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正是文艺作品精心绘制的闪亮英雄星图,令受众重温了历史、确证了信仰、感召了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培育了整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与价值取向。这些精神与价值不仅属于个人与当下,更属于民族与未来。这是英雄人物作为文艺形象意义生成的关键。

以守护人民之心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反映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就是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去守护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人民立场包含了两重维度:人民既是文艺的表现主体——文艺写人民,又是文艺的服务主体——文艺为人民。

“文艺写人民”是指在历史主体中确认文艺主体,文艺作品聚焦人民的生存状态、刻画人民的生活样态,热情讴歌亿万人民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人民群众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精神风貌,为中国人民自觉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塑像、立传、明德。“文艺为人民”是指广大文艺工作者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跟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发展变化,回应群众关切、表达人民意愿。而中国文艺无论是将人民作为表现主体抑或服务主体,皆鲜明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的人民情怀与人民根基。

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无论在革命斗争的危难关头抑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靠山、人民是江山。中国文艺要把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用情用力表现挺身而出的凡人,而非从天而降的英雄。人民是真正的时代标杆、民族脊梁,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却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就要求文艺要在满足人民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中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通过打造老少咸宜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深入人们的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以审美方式塑造健全人格、建构广阔精神天地之中,发挥中国文艺积极有益的建设性作用。

以确立中国风范为标识

艺术创造一旦向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便将之转化成审美语言影响人类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纵深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使中国文艺承载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与审美观,体现中华历史之精髓、中华文化之精魂,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则使中国文艺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实现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收获广泛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所形成的光荣传统;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要一脉相承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思想的中华美学精神,不断探索兼具当代品格与民族风范的审美形态。

另一方面,中国文艺要树立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让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描摹及对未来的憧憬,透过精湛的文艺表达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传播当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旨趣,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文艺作品深邃的精神意义与卓越的审美价值,登顶时代文艺高峰,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作者:李志敏,系江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主任、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