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百期《成长读本》为青少年量身解读新闻

2022-07-27 15:53:2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黄琳   

近日,《钱江晚报》为青少年打造的周末阅读版《成长读本》出满100期,全网总阅读量超500万。发挥新闻优势为学生讲解时事热点,《成长读本》搭建起一座青少年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知识富矿”和“采矿平台”,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了成风化人效果。

“《成长读本》是纸媒年轻化的探索。媒体融合不能局限于新媒体平台的拓展,也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与用户链接,促进传统媒体升级换代、自我提升。”《钱江晚报》副总编辑温浩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

借事说理,新闻语言青少年化

2020年4月,《钱江晚报》以全媒体教育中心为核心,打造并推出了《成长读本》。读本每周六出街,用7—8个版的体量,对教育领域进行报道内容和形式的重组与创新。

全媒体教育中心主任兰杨萍介绍,在《成长读本》正式立项前,主创团队曾进行了细致的社会调研。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课外内容阅读量不足、时事信息知晓率低、亲子沟通隔阂明显等问题。同时,还有教材知识点与时事信息交集少、教育内容拓展度较局限等现象。

“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但面对繁杂的内容缺乏选择性,也缺少分辨好坏的能力。家长和学校同样也需要优质的内容来提升孩子们阅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兰杨萍说,发挥报社深耕教育领域数十载的优势,搭建一座青少年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知识富矿”和“采矿平台”,是媒体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由此,《成长读本》正式被纳入《钱江晚报》转型升级的重点实践。作为一份专门为中小学生定制的家庭新闻读本,主创团队从选题、文本、版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将时事新闻、学科教材、校园人物和教学进度等内容融合,设置了《时事开讲》《科学汇》《思政课》《成长心理室》等栏目。

“我们将新闻语言青少年化,以大主题小切口,用丰富的材料,深入浅出借事说理。”兰杨萍说。

弯腰、下蹲,平等对话

“尊重生命,这是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第一件事。”“守护,这是同学们需要深刻认识的第二个词。”4月2日,《成长读本》的《时事开讲》栏目中,记者郭闻以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的“3·21”东航MU5735航空飞行器事故为背景,写下文章《清明 伤逝》,引导鼓励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考和理解。

《时事开讲》是读本的封面版栏目,用“新闻背景+解读”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时事热点。

“第一个读者是我读四年级的儿子,我会把稿子讲给他听,孩子听懂了才交给编辑部。”郭闻告诉记者,给孩子们写新闻,稿件的选题、角度、构架、表述都要十分慎重,要弯腰、下蹲,和小朋友平等对话。“不能单纯就事论事讲道理,要从事情展开出去,追根溯源,引导解决,教他们用思辨性认识社会和世界。”

每个周末,《成长读本》策划编辑姜赟和郭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一周来收集的国内外大事件进行梳理。“选题要找与青少年切身相关或意义深远的,把看似‘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情讲得通俗易懂。”

通过与时事的关联,学校学科与《成长读本》建立起了强连接。如《科学汇》栏目选取与科学领域相关的内容,邀请中学的学科教师进行解读分析;《成长心理室》从学校一线获取心理问题,借助学校心理老师和社会资源,为师生和家长做引导。

互动“流量”,校园读报热

“雪已落满桥前后,晶明剔透。晶明剔透,寒风行后山愈陡。冬时各处皆霜雪,生机匿走。生机匿走,愁叹春光何时有?”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郭锦轩的词《丑奴儿·咏冬》在《成长读本》发表后,吸引了不少同学艳羡的目光。

《成长读本》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以互动引起流动,为学生、老师、家长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展示的平台。“读本是报纸的形式延续,我们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报纸、客户端和线下活动的关联,如学生喜欢的科学类互动、作文PK等,为读者带来融入式体验。”全媒体教育中心副主任陈伟斌说。

《成长读本》线上连接小时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团队策划运营了系列活动,吸引用户广泛参与,也让采编团队获取更多鲜活的内容。

如团队策划推出浙江省少年诗词大会活动,相继发起“为诗配画”“古诗词唱起来”等子活动。“诗词大会成了很多家庭的周末亲子活动,还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21学年新增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中心副主任王慧华介绍,今年诗词大会活动一推出就吸引了全省各中小学5万余人参加。

“《钱江晚报》以《成长读本》为创新的切入口,从孩子们的需求出发,不仅达到了成风化人的目的,还给报纸带来了新的内容呈现,带动了用户对媒体的切实需求。”温浩杰表示,读本100期是阶段性的成果,接下来将持续在新媒体领域深入推进,同时扎根基层不断创新,精准描绘用户画像,提高产品丰富度,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和服务。(记者 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