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专题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其通过采访、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让非遗“活”起来。 以“真”动人 多角度展示非遗文化 “爱上非遗”专题旨在宣传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多角度展示非遗传承文化。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和近距离观察,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字报道,同时配以真实可感的图片及视频,充分展示广西地区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专题报道案例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工具石南小刀、广西木偶戏、瑶族鲊肉、官垌米糤、武鸣艾馍等制作技艺,以及武鸣壮族抛绣球民俗体育运动,其独特的民俗性、趣味性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此外还有桂林彩色拓印技艺、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吃喝玩乐各个方面。 专题中,每期都以编者按引出主题,从类别、级别、批次、地域等方面简要介绍非遗项目。在《锻打淬火 开刃抛光 银刀纤巧现锋芒》中,讲述了石南小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立勤自幼学习刀具制作工艺,并将传统锻制技艺与现代机械化工具相结合,使石南小刀的锻制技艺焕发新机,让读者在淬火凝练中感受独特的锻刀工艺。 《振臂抖腕向天抛,五色绣球随歌飞》中探访了南宁市武鸣区三月三中的一项重要民俗体育活动,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鸣壮族抛绣球。该报道带领大家体会通过转、甩、抛、接等动作,将绣球传递出去,通过挥抛过程展现出壮乡风情。抛绣球从原先作为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演变为如今竞技性群体娱乐活动,集民间体育与娱乐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兼具民族性、趣味性,不仅传递了民间的快乐,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 用“新”表达 多维度提升传播效能 “爱上非遗”专题页面项目名称“广西非遗传承计划”几个字配以英文,专题名称“爱上非遗”采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标准颜色,即红色和白色,符合非遗标识形式用法,又以多项非遗项目照片为背景,力求全面丰富地展现非遗文化。 点击进入专题详情页面,可以看到该专题在创新表达上作了积极尝试。开头配以专题相应的主题项目图片,图片上附以动态文字,“爱上非遗 ‘桂’在传承”。“桂”是广西的简称,音又同“贵”,一方面说明了此专题的策划者来自广西;另一方面指出宣传非遗的目的在于传承非遗,可谓一语双关,体现了策划者的用心和巧思。 此外,文章标题也足够巧妙。如《赤褐鲊粉裹鲜肉 清咸悠香瑶味传》《鲜艾舂泥揉青团 年岁常食祛湿寒》《刻木机关造为偶 提线执杖皆成戏》等标题句式工整,整齐匀称,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传播形式上,除了鲜活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每篇报道还都配有短视频,通过采访对象现场制作非遗项目技艺,记录了非遗传承的具体方法,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 广西云客户端推出的“爱上非遗”专题,用心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在内容上多角度展示非遗文化,在形式上创新表达多维度提升传播效能,在同类报道中表现十分亮眼。(吴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