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媒体融合 > 正文

办盛会 促发展 向未来

2022-02-22 10:36:3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新时代的中国,申办、筹办、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冬奥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冬奥更精彩。当悠久辉煌的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再度牵手,当“一起向未来”的歌声响彻赛场内外、传遍五洲四海,人们看到,在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与城市紧紧牵手,一起向未来。

前不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发布,全面梳理总结了冬奥筹办6年多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冬奥会多方面筹办成果已经转化为现实的遗产,使广大人民群众提前受益,带动了城市和地区发展,开创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举办城市和区域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延庆区,倾听冬奥与城市的交响。

朝阳区——

倾情保障 燃情冰雪

当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绚丽焰火照亮国家体育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消防安保团队负责人张金滨的目光迅速由夜空追向地面,努力寻找可能的隐患点。

151处临时设施、数不清的树木绿植……在114万平方米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张金滨与6名消防员一道,查了一遍又一遍。

朝阳区内坐落着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3座竞赛场馆,以及国家体育场、北京颁奖广场等8家非竞赛场馆。顺畅的交通、及时的医护、周密的安保、真诚的笑脸……激情飞扬的赛场之外,朝阳区用细致暖心的服务拥抱冬奥盛会。

当最后一辆参加闭幕式的车辆安全驶离,朱孝文盯着监视器的眼睛已经有些发红。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交通支队副支队长,他和同事们驻守在奥体中心西门景观大道的现场指挥所,负责闭幕式期间国家体育场周边的交通保障。“我们支队的同志,全员上岗。”朱孝文说,“只要安全顺畅,一切就都值了。”

既有严谨细致的指挥调度,也有无微不至的温馨服务。“冬奥会让我交到了很多外国朋友,他们都特别喜欢北京,期待着下一次重逢。”朝阳区冬奥翻译团队成员郑美玉,冬奥会期间在涉奥酒店为外国入住人员提供帮助。截至冬奥会闭幕,朝阳区累计启用涉奥酒店83家。

“冬奥会圆满结束,但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浓厚氛围将在朝阳区延续。”朝阳区体育局副局长韩红介绍,近年来,朝阳区每年有600余场次冰雪活动进社区、进公园、进校园,每年吸引参与冰雪运动的群众超过100万人次。“可以预见,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朝阳居民踏上雪场、走进冰场。”

海淀区——

科技赋能 添彩助力

海淀区拥有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两座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冬奥会期间,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利用多种前沿技术和科技产品,支撑赛事保障运行高效、服务便捷。

在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的闭环外入口及观众入口,设置了19台数字哨点设备以及12台服务机器人,观众通过人脸识别、检票验码、身份证识别等任何一种方式提供身份信息后,即可在1秒钟内完成身份验证、智能测温、健康码查询等流程。

2月19日,在海淀区当代商城,一块高13.44米、长24米的8K超高清户外大屏正在转播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赛事,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太震撼了!比家里电视机更清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二处副处长程万慧介绍,北京冬奥会期间,由超高清视频(北京)制作技术协同中心自主设计、集成建造的“5G+8K”全业务转播车开进首都体育馆,对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赛事进行全程8K转播,总转播时长超过80小时。

冬奥会火炬在颐和园传递期间,由海淀区高科技企业发射的卫星,实时向活动现场人员发送祝福短信;石墨烯制成的加热围巾、马甲、手套等服饰,让工作人员在寒风中感受融融暖意;海淀区两个竞赛场馆内构建的空间感知网络,可实时计算分析工作人员安全社交距离,助力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一项项来自海淀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新技术,在冬奥赛场应用中广受好评。

石景山区——

提升基础 产业转型

站在北京首钢园空中廊道上远眺,在群明湖水倒映下,首钢滑雪大跳台美不胜收;曾经的老厂房改造升级为冬奥训练场馆;原为炼铁原料区的西十筒仓,成为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地……冬奥唤醒首都工业文化新价值,首钢老厂区从工业锈带变身冬奥新地标和城市新景观。到首钢滑雪大跳台观赛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说:“这个标志性的场馆,超出我的想象,是奥林匹克带动城市更新的范例。”

“我们坚持办赛事就是建城市的理念,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全时全力服务保障冬奥会筹办举办。”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说。

围绕服务保障冬奥会,石景山区积极推动冬奥重点项目建设。2015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及主运行中心等冬奥场馆群建成投用,冬奥配套工程如期完工,冬奥环境景观精彩亮相,一批冬奥城市地标建设改造投用。冬奥会赛时,石景山区全面履行属地责任,持续优化场馆运行和赛事组织,从医疗、交通等多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借势冬奥,石景山区高水平打造以北京冬奥组委区域为中心的“一园、一路、一社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阜石路冬奥景观大道、广宁街道高井路冬奥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体系。去年10月,占地1142公顷的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开门迎客,形成了城景渗透、亲民共享、冬奥元素突出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家住附近的市民王慧高兴地说:“我们有了游玩好去处。”

自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石景山区引进社会投资,持续加大冰雪场地设施供给,现已形成“十冰六雪”的场地设施布局。此外,石景山还借助先进技术在社区、学校、体育场馆等建设季节性冰雪休闲场地和可移动装配冰场,满足不同人群的冰雪运动需求。近3年来,石景山区已累计接待约49万人次上冰雪。

延庆区——

保护生态 绿色发展

绵延的小海陀山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如飞燕展翅,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游龙盘旋,它们分别被赋予极具中国风的名字“雪飞燕”和“雪游龙”,生动诠释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

场馆建设坚持以“避让”为第一原则,尽量就地保护原生树木;山地新闻中心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引领绿色节能新潮流……作为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之一,延庆区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路子,努力交出服务保障冬奥会、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在延庆区张山营镇的后黑龙庙村,原本在北京城区做生意的张海超,得知家乡张山营镇将规划打造“冬奥冰雪休闲小镇”,于2016年返乡创业,创办的一家民宿广受游客欢迎。“如果没有北京冬奥会,民宿市场不会这么火爆。”张海超感慨。

“500多个民宿院落,1000余家星级民宿户有序经营,‘冰雪+旅游’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延庆区区长于波1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曾经,提起延庆,“远”是很多北京城区居民的第一感受。得益于北京冬奥会筹办,京礼高速、京张高铁延庆支线等建成通车,加上市郊铁路S2线,拉近了延庆与北京城区的距离。如今,冰天雪地正给延庆区带来金山银山。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延庆共接待游客4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00多万元。

改变的不只是交通,延庆区聚焦绿色发展,加快创新型产业建设步伐。围绕气象监测、应急救援等冬奥服务保障及城市运行需要,延庆区将无人机作为重点培育产业之一,盘活1.1万平方米闲置厂房,着力发展无人机全产业链。助力构建冬奥低碳交通体系,延庆区建设氢能产业园,探索绿色氢能的示范应用,促进氢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