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中国交通报》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派记者一行前往京郊太行山之中“做一天春运人”。在房山区蒲洼乡,记者徒步行走70里山路,体验了一趟“步班邮路”,用脚在群山之间真切感受了大交通行业的意义与责任。 蒲洼乡邮政所位于京西太行山北麓深处,从记者单位出发,不过120公里。前半程高速公路、国道畅通无阻,后半程盘山公路急缓不定,全程竟耗时近4个小时。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蒲洼乡,是不折不扣的基层。 初到蒲洼乡,记者预设了一系列的拍摄想法——“多走山路”“多爬坡”“喝一喝山泉”……但在记者的带班师傅——邮递员晋清山眼中,这些过程都是必然,躲不掉也选不了。 “过了年就57岁”的晋师傅是这条步班邮路上的唯一一名邮递员。邮路服务两个村庄,全长35公里,沿途大半是山间的碎石土块,松木茂密,溪水相伴。自2001年至今,晋清山每天都要走一遭,将党报党刊和信件包裹投递进村。在通村公路修好前,晋清山每天步行的距离甚至达到64公里,用当地人惯常的距离计算单位来说,晋清山保持“日行百里”这件事,持续了近20年。 临行前,报社的同事告诫记者,山里冷,要穿得厚些。但真正踏上天梯似的邮路,记者很快就心跳加速、大口喘气,在严寒的山间,反倒出了一身闷汗。相比宽阔的通村公路,晋清山带着记者走了一条垂直的小山路,可以节约一半多的时间。 一路上,除了近年新修的石阶,尽是一米见宽的羊肠小道。山间泉水沿着小道滔滔汩汩,在寒冬腊月便变成冰道,令人望而生畏,若想绕过冰道,就得忍受小道两旁戳得人生疼的枯木。晋清山师傅在冰上如履平地,记者在后面苦苦追赶,终是无法齐头并进。 刚走不久,记者就有些体力不支,弯着腰两脚一高一低地踩在石阶上大口喘着粗气,抬头看到不远处头冒热气、鞋跟沾土的晋清山,记者猛地意识到,这次采访不需太多技巧,只要努力跟下全程,真实完整记录。 跟在晋师傅身后,记者一直想问是什么让他选择了坚持,但又迟迟问不出口。一天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竟在自己心中找到了。山岚里,村庄中传来的犬吠、栏杆上悬挂的衣服、晒着太阳的家猫和隐约的人影都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身着象征春天的绿衣、风尘仆仆的邮差,把外界的美好一一带到。所以,这些山中的人们才愿意在冬天,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在这个偏远的山区,除了晋清山和中国邮政,在信号微弱的山里,也没有什么信息能像每天送来的报纸一样准确与庄重。更别提每年暑期一封封的录取通知书,那考出大山的希望,都在这邮包里,等待欢笑或挂泪的主人打开细细品尝。 在这一天,为了20份左右的报纸,我们一起走了35公里;为了回应这份期待,晋清山的力量无穷无尽。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不计成本、不辞辛苦,为了最基本的党报党刊投递,翻山越岭,携春而来。(《中国交通报》记者 阎语 梁熙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