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航天员逐梦太空 精品书筑梦心间

2021-07-14 18:00:34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洪玉华   

“哇,这外面太漂亮了!老亮了!”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刘伯明的这句感叹圈粉无数,网友直呼,“我们的航天员太可爱了;美得都暴露乡音了!”

太空究竟有多美,在太空看地球又是怎样的美?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他著作的《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中这样描述——

“以前不理解文学描写中‘美得让人窒息’是什么情形,而此时我真的是屏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看到如此之美的景象却并非易事,航天员不仅要经过严格选拔,更要经历刻苦训练、心理挑战。《太空日记》(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太空双子星》(希望出版社)、《中国航天员》(党建读物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等图书中都对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太空之旅有诸多讲述。

难:跨过“58级天梯”

“把航天员规定课程学习完,我们用了5年多的时间,等于重上了一次大学,而且就其深度、广度和强度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写道:我们把这58门课称为天梯,通过这些课程才能进入航天事业的殿堂。这些课程涉及理论、技术和训练,门类繁多。比如13门基础理论课就包括载人航天工程、英语、计算机应用、航天医学、地理气象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力学、飞船GNC、星空识别……

学习58门课程只是迈向太空之旅的一小步。

航天员是要离开人类能够生存的地球,去往另一个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区域。他们会在飞船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低压、旋转相互交替的过程。航天员训练项目,就是要与它们进行生存的搏斗。

怎么搏斗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游乐场的“过山车”项目,坐上几圈下来,很多会感觉轻飘飘的,一时有点找不着东南西北,少数人还可能会有头晕恶心的感觉。这些娱乐项目产生的超重只在2G至3G,而提高航天员超重耐力的离心机训练达到了8G。

杨利伟说,做头盆方向超重训练时,血液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视力变差,严重时渐渐会看不见东西,产生黑视;虽然训练前就被告知,承受不了就按报警电钮,航天员的手就放在红色按钮上,但那个按钮却一次也没有被按响过。

在为小读者量身定制的《中国航天员》中,以及讲述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的报告文学《太空双子星》中,都有对航天员选拔、训练、成长之路的记载。作家葛竞说,为吸引小读者阅读兴趣,《中国航天员》以“作为一名航天员,要经受什么考验?”这样的提问开篇,用11个章节,讲述航天员们要经受的考验。比如野外生存训练,他们要在沙漠、雨林等各种无人区露营,在补给有限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趣:“飞天”生活不一般

成为一名航天员要经历多种训练、克服种种困难。但很多航天员说,飞天梦实现的那一刻,经历过的所有痛苦都升华成了快乐。

不论是航天员撰写的日记类作品,还是描写航天生活的图书,都记录了很多太空生活、甚至艰苦训练中的趣事。

比如,在太空,因为失重,所有东西都飘。吃东西都得闭着嘴,不然嘴里的食物随时可能飘出来,“煮熟的鸭子飞了”和“送到嘴边的肉吃不着”,在太空一点儿都不稀奇。为此,2003年,中国航天员首次飞向太空之时,杨利伟携带的一些食物,比如饼干、月饼都做成了“一口一块”的大小。

航天员在太空能吃到什么、他们怎么吃饭?一直是大众好奇的话题。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刘洋、王亚平领衔编著的《太空日记》中,展示了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六大类、近100种食谱,航天员们甚至可以“挑挑食”,在一个食品周期之内同类替换。作者说,无论是在地面还是在太空,都有对美食的追求。“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做得到。”

该书编辑团队成员张雅琴说,作为一本向青少年讲述太空探索的多媒体科普读物,《太空日记》趣味性强,航天员如何睡觉、是不是见过外星人等储存在孩子们想象空间里的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还有太空养蚕、太空种菜、太空比武等趣事的真实记录,更有数十项有趣太空实验的详解。此外,《太空日记》配有近40段太空录像、200余幅精美插图、若干震撼的3D渲染科普大图,让读者跟随航天员的脚步,领略太空探索的魅力。

《太空双子星》中描写了航天员在工作之余的乐趣,比如,刘洋在执行任务之外,还有兴致编织了几个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并将其中的一个留在了天宫;她把航天员心理支持包中的“小熊猫”绑在睡觉的地方,伴着它飘来飘去的可爱模样进入梦乡。

太空探索绚烂而有趣,但这份快乐并不只有简单轻松,很多时候饱含着航天员能吃苦能战斗的乐观精神。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记录了一次野外生存实地训练的“快乐”:“离开的时候,用橙色的伞布包在头上,这样可以更容易被直升机发现。为了防风沙和强烈的紫外线,把防雪盲的眼镜也戴上了。橙色的头巾、黑色的大墨镜、深蓝色的航天服,我们相互打量,嗯,很不错,仿佛不是经历了艰苦的野外生存训练回来,而是进行了一次饶有兴味的沙漠旅行。”

情:为祖国和人民而飞

刘洋不爱掉眼泪,怕被人说不坚强。然而,执行“神九”任务时,她多次热泪盈眶。当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的那一刻,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天,刘洋在手册上写下:“我真为祖国骄傲自豪!”她还画上了光芒万丈的太阳来表达激动的心情。

《太空双子星》中记录了很多航天员为祖国和人民而飞的使命感、自豪感。责编田俊萍说,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航天人精神风貌的精彩之作。作为杰出的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从平凡中走来,经过艰苦的历练,一步一步跃上了太空,“从她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身影,以及为航天梦所付出的努力。”

实际上,航天员不论有没有进入太空,他们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中国航天员》中讲述了邓清明的故事。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后第一批航天员中的一员,却也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航天员。他一次次在发射场,目送着战友,直上九天,作为航天员中的备份,邓清明完成了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并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最佳状态。

葛竞说,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让小读者明白航天事业需要聚光灯下的英雄,也同样需要默默坚守的勇士。而航天员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在书中,这些航天员以自己的奋斗历程给了最好的答案:“逐梦太空的征程中,有太多航天人为了祖国和人民共同的梦想,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定不移的决心!”

《太空双子星》中,刘洋、王亚平说,她们深深体会着“航天人”三个字的分量。能把个人的价值融入祖国的荣誉是最大的幸福。

《天地九重》中,杨利伟写道:“‘君子不忧不惧’。我们不忧,不是不珍惜生命,不惧,也不是无视风险。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荣誉至高无上,责任重于泰山,这是军人的核心精神所在,也是我们‘不忧不惧’的心理依据。”也因此,出舱时,有记者让他说句话,他脱口而出“我为祖国而骄傲”。(记者 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