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人民网人民视频记者孟琳达:我们都是“两会夜归人”

2020-06-02 15:24:1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5月28日全国两会正式闭幕,同归回家的小伙伴在动车上呼噜打得震天响,按照他的话就是:“最后3天连熬两个大通宵,平均睡眠3小时,困得哆嗦。”

今年的全国两会,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原因显得格外“特别”,大会期间实行全程封闭式管理,鼓励记者“云采访”代表委员。那么除了话题感之外,如何增强采访的现场感就成了技术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5G+8K、云直播、三维可视化、AR主播模式……一个个看起来科技感十足的词在今年的两会宣传报道中密集得“家喻户晓”。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台前展示的每个体现智媒运用的词语背后,都是一群看不见的年轻媒体人的“5+2”“白+黑”。新节目、新技术,从创意到实现的过程跟演员上台表演一样,台上7天台下可能70天的“功”,加班酸爽的状态让我更愿意用我们的一个栏目称呼他们:两会夜归人。

这个栏目是微博热搜“常客”,今年播出已是第三季,也是人民网人民视频两会期间推出的品牌栏目之一。随着节目的传播,网络上也有了“党的薇娅”“牛书记”“温暖的双肩包”等热词出现。多个行业头部微信公众号对《两会夜归人》刊文点评。微博平台#两会夜归人#话题运营吸引@中国交通、@中国铁路等50余家政务官方大号、@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人物杂志等120余家媒体参与,微博话题总阅读量1.3亿。

替节目成功高兴的同时,大家也替自己的黑眼圈感到忧伤。这档栏目的核心成员只有3名,同时还负责另外两档节目的制作,人均工作14小时+,每天采访结束关上电脑都在凌晨两点之后。文字团队深夜拿到采访速录还要连夜整理出一篇篇新闻现场稿进行后期新媒体推送。我就是文字审核团队的编外一员,每天配合主力队员一起从几万字的速录中挑选新闻点进行二次编写,近视眼的我,眼镜都快挂不住了。

我们采访的是两会夜归人,我们是比夜归人更了解北京深夜的人。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我们参与策划执行的一个全新大型线上对话节目《两会云客厅》。简单来说就是:利用5G低时延、高画质、强互动的技术手段搭建两会虚拟演播厅,通过三维实景建模、平面动画结合实景拍摄的线上三维立体虚拟场景,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不受场地制约,实现“一键入厅”,与主持人进行实时对话,并将采访内容三维可视化。

听不懂没关系,未来这样虚拟与现实结合、大屏小屏互动呈现5G时代新特点形式的节目只会越来越多。

那个困得哆嗦的小伙伴就是这个节目团队的主创成员之一。《两会云客厅》自5月22日到28日一共录制了10期节目,共邀请38位嘉宾参加虚拟演播厅的“云访谈”。7天10期节目,这背后是20多人团队的连续通宵作战。主题策划、嘉宾邀请、脚本编排、直播录制、后期宣发……每加播一期,每个环节的每个人都得和时间抢出双份的时间来。时间不够怎么办?半夜加班来凑。

令人战战兢兢的还有嘉宾网络突然降速、画面抖动、代表委员突然响起的电话等突发状况,都需要周密的应对预案。每天每期节目录制完毕,不管多晚团队都要再开个碰头会复盘当天所有流程,找问题想办法改进环节。

休息,只会比昨天更晚一点点。

一支笔写不尽今年两会的所有感触,千言万语一句话: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有这么一群媒体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实践的过程多么的曲折,扛起智媒转型的大旗,他们义无反顾、责无旁贷。(人民网人民视频记者 孟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