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像许多互联网爆款产品一样,产生叫好又叫座的席卷之势,这是传媒人努力实践的目标。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引入爆款思维、产品思路,来打造包括重大主题报道在内的内容产品,既是传媒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的职责所在,也是传媒自身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2014年开始,在杭州《每日商报》以“像做产品一样做内容”的情怀和实操,推出了《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系列报道。6年间,通过对500多位杭州市民真事真情的采访,用市民最朴实的话,最为真实的故事,在看似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诠释和弘扬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以年度为单位的系列策划报道,连续多年获得杭州市重大主题报道奖。 重大主题报道产品化的前提是站位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 显然,凝心聚力是我们传媒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使命所在。毫无疑问,这就是《每日商报》策划整个《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系列报道的基本站位——以身边人的真实、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怀和细节,来阐释、宣传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观,也是寻找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重大主题报道产品化的考量是时间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产品尤其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新闻产品,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显然靠一个时段的临时性宣传报道解决不了问题,它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情,需要经年累月,久久为功。《每日商报》自2014年推出《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系列报道以来已有6年时间,回望过去的6年,能将500多位身边小人物,串成一幅折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画卷,能够汇聚成一份温暖心灵的城市正能量,时间是该策划最好的支撑。没有时间的积淀,作品缺乏抵达人心的精神厚度。 第二层含义是,经年累月的主题策划更需要赋予新内涵,来消解审美疲劳。因此,《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每年置于一个崭新的视角之下铺展,为重大主题报道保鲜赋能。2014年以做生命中最有价值的100件事为切入口,通过100位受访者讲述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用一滴水”来映照生活的价值观。2015年价值观故事则以大国工匠为背景,以“讲诚信·致匠心”为主线,讲述杭州匠人的匠心故事,展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之美;到了2017年的《在杭州很高兴遇见您》策划,则和G20杭州峰会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会前会后杭州市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表达杭州人和杭州这座城市的文明、和谐、友善之美。直至2019年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家住杭州》报道,则以平常市民眼里的杭州城某一细节变化折射新中国70年沧桑巨变,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 重大主题报道产品化的基础是融合 其一,移动互联时代,让重大主题报道走得更远,传统媒体必须回答与新媒体相融直至合而为一的时代命题。在首期价值观故事推出前,《每日商报》就不断地探寻与新媒体的嫁接,在新浪首页专门开辟了“杭州百人百梦想”专栏,并借助强大的手机客户端让全国数千万读者共同见证杭州梦想,此举被网友们盛赞为“一次弘扬城市正能量的创举”。几年来,《每日商报》紧跟受众由读图到可视化、视频化的阅读变化,该报道也逐渐形成融报纸、融城市大屏、融两微多端、融绘本等多端口联动的传播模式。 其二,融合需要建立项目突破和考核制度并行的机制。传统媒体的转型,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品化,必须建立适应移动优先,融采访、生产、发布全流程的融合制度。但这样的根本性再造,就操作性而言更需要项目团队的尝试和引领。从一开始,《每日商报》就专门成立“酱爆”团队,由一位副总编主持《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系列报道,以产品化思维生产、传播作品。 其三,用好线上线下融合手段。传统媒体除了要继续发挥深度的优势外,在重大主题报道产品化上更不能丢弃线下活动执行优势,形成线上传播和线下互动的高效融合。自2014年以来,《每日商报》相继组织了《生活中的价值观》绘本进校园、礼赞杭州匠人作品展览、智慧树活动、“杭州之光”公益足球赛、“回到敦煌”画展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与线上传播有机联动。以“回到敦煌”活动为例,它圆了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一位自闭症“小画家”的敦煌梦。孩子喜欢创作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油画作品,为激发“小画家”自信,打开更多孩子的心扉,让整个社会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在著名画家陆一飞的帮助下,《每日商报》组织发起了这次敦煌行,把“小画家”和他的油画作品请到了6000里外的敦煌画院。这一活动从策划到预热到成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敦煌市副市长成兆文直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这次画展;新华网“回到敦煌”的报道,点击量达到100万。线下活动拓展了报道的表达空间,放大了线上传播的影响,产生出乎意料的社会回响,大大增强了这组报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重大主题报道产品化的内核是“四力” 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品化,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内容产品的质量和立意,进而提高新闻产品的影响力。 《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至今推出的500多位市民中,有专家、学者、企业家,但更多的是闪着萤火虫般光亮的普通人。每一次的采访,都是记者“走转改”的实践;每一次对话,都是双方心灵的碰撞和交融。6年间,记者们走进了许多平时忽视的角落,交到了平时无法交到的朋友,体味到了互联网上感受不到的感动和认同,根植于田间地头、工厂学校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它是这个社会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坐落于钱塘新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下沙二小,校长吕建生和老师们多年努力建起“寓言园”“农耕园”“国学园”和“非遗园”,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吟诗作词,也可参加农耕实践,可以命名一棵小树,也可以领养一只山羊。吕建生校长说,他最常去的地方是农耕园,因为对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土地教育,懂得投入,体会付出,感知收获。让记者心头为之一振的是,快乐、自信、友善才是下沙二小一道最为别致的风景,才是孩子们童年最需要的风景。之后,通过报社记者的报道,下沙二小迅速在杭州“成名”。 重大主题报道产品化,就是传媒改革供给侧,站在受众角度,发现需求,引导需求,满足需求,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过程。 (作者张伟达系杭报集团编委,每日商报社社长、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