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新华社广西分社音视频部记者麦凌寒:“这是我最渴望的成长”

2020-03-02 16:49:2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麦凌寒   

又一次戴上口罩、挂上相机出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结束休假投入到这场战“疫”的那日,距离现在已20余天

“这是我最渴望的成长”

  麦凌寒在紧急复产的口罩生产企业拍摄忙碌的生产线。

对于入社8个月的我来说,这20余天是对一名新华社记者的考验。在这段时间里,口罩成了我的“盾牌”,相机成了我的“武器”,也记录了我的战“疫”经历。

在20余天里,我的相机记录了很多人,医护人员、企业工人、车站员工、社区网格员、农民……他们会一个接一个地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我记不清也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但他们的话总是令我记忆犹新。

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员工。春节假期她接到通知说要紧急复产,回到岗位上班的当天晚上就一直加班到凌晨。她告诉我:“每个人都没有怨言,一想到现在外面很多人没有口罩戴,就想快点把口罩送到他们手上。抗击病毒,人人有责。”她说完这句话,就害羞地朝我摆了摆手走了,当时她负责的生产线还在不间断地工作着。

那是我在这次疫情中第一次感受到全社会如泉涌般迸发的责任感,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使命与责任构成了同胞之间的纽带。

刚接到采访社区网格员报道任务时,有关社区防疫的报道还相对较少。我跟着社区网格员在空旷的街道上行走,排查隐患,遇到戴着口罩的行人马上进行防控宣传。“走街串巷”这个词迅速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网格员们暴露在可能的危险环境中,接触各种返乡人群,他们义无反顾地宣传、排查,这让我肃然起敬。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这是我参加抗疫报道以来,在室外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采访广西驰援武汉的冷链列发车活动时,我遇到了一群一直强调自己不善言辞,却脱口而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农民,他们把大义存在心里;关注医疗垃圾处理的时候,我遇到了带着双重口罩的保洁员,里面是一次性口罩,外面是常用的棉布口罩,她说早就习惯戴口罩了,也习惯了和垃圾打交道,不害怕风险。她说要把垃圾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拦截在这道防线上,“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

省略号代表了很多人,也包括众多新华社记者。在危机四伏的医院里,在冷清寂寥的大街小巷,在加班加点的生产车间里……冲锋在前,不惧生死,不论时辰,用他们的无私奉献记录时代精神。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这是我最渴望的成长和最想成为的人。

我记得在《国家相册》里有这样一张照片:时年23岁的新华社记者袁苓带着枪、手榴弹和相机,跟随部队作战,既是战士,也是记者,记录下战争年代。而今天,我们这辈新记者,戴着口罩和相机,去记录这段战“疫”特殊的经历,我想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新华社的红色基因。无论敌人是谁,一如从前,为了人民去战斗,无论敌人多么强大,站在人民的一边,我们终将会胜利。(新华社广西分社音视频部记者 麦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