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公告公示 > 正文

关于2018年度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评选结果的公示

2019-10-31 20:20:01    来源: 福建计协网   作者:   

关于2018年度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

(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结果的公示

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评选的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是我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2018年度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经层层推荐,评委投票,评选出10名获奖者。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8日),社会各界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向省委宣传部记者工作处反馈,电话:0591-87095345。

2018年度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奖名单(10名,排名不分先后):

郑 良(新华社福建分社编委)

刘 辉(福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单志强(福建日报社编辑)

郑建武(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

孙世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新闻频率编辑部副主任)

唐瑜敏(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编辑采编室主任)

蓝碧霞(厦门日报社采访中心首席记者)

丁 洁(龙岩电视台主任播音员)

李振富(宁德电视台副台长)

高 芳(平潭广播电视台制片人)

福建新闻评奖办

2019年10月31日

郑良同志事迹材料

郑良同志从事新华社新闻采编工作13年来,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政治、讲党性,严格按照党的新闻工作者和新华社记者的标准、要求履行新闻报道职责,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业绩突出,相关报道推动了党和国家重要政策出台;坚持正面报道为主,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采写的福建多位重大人物典型和重大地方经验探索稿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获得上级重视;坚持舆论监督报道建设性,在新闻调查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郑良同志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连续8年被评为新华社福建分社先进工作者,2018年被新华社党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一、忠实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每年平均采写反映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报道稿件近百篇,多位重大人物典型和地方经验探索稿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采写的福建南平“法官妈妈”詹红荔典型事迹稿件影响广泛。詹红荔被中宣部列为“时代先锋”先进典型,这是新华社福建分社挖掘推出的“时代先锋”人物,也是福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获得该项荣誉的个人。

2014年,郑良同志在宁德下党乡蹲点调研,采写反映下党2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报道引起上级重视。公开报道《下党乡的新味道》获得新华社“清新文风”佳作,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他采写了公安部一级英模、泉州惠安县原公安局副局长吴一心先进事迹稿件后,被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福建省委抽调作为吴一心先进事迹报道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和全国多个省份、福建各地市进行巡回演讲。

他采写厦门“燃灯警察”陈清洲先进事迹内参和公开报道产生广泛影响,中宣部将陈清洲列为时代楷模。

他深入挖掘谷文昌精神内涵,对谷文昌家风进行专门报道,稿件被《人民日报》头版报眼采用,记者归纳总结的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家风被陈列记载在谷文昌纪念馆,文章被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范文,多地党员干部就文章撰写了读后感。

2018年底,蹲点“漳州110”,对“漳州110”在新时代的警务改革探索,20多年坚守初心服务人民等经验进行报道,相关经验获得批示推广。

二、多次参与重大报道,讲好福建故事,反映新时代福建声音、福建作为。

2015年以来,郑良同志连续5年作为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随团记者,2017年作为党的19大福建代表团随团记者,加班加点工作,对福建代表参政议政、履职尽职的担当作为进行了全面报道,不少公开报道稿件的采用在百家以上,取得良好的报道效果。

采写的反映厦门金砖会晤安保经验、宁德探索党建促扶贫、龙岩探索激励性扶贫、福州旧城改造、厦门E政务经验等稿件,取得良好报道效果。

多次被新华社总社抽调参与重大主题报道,近年来先后参与“凝聚‘四个自信’全民共识”、简政放权改革、中华精神标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等十多个重点调研,采写稿件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些重点报道中,郑良同志采写的多篇稿件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总编室表扬稿、编辑部好稿等荣誉。

三、扎根基层,深入调查,多篇稿件推动实际工作。

郑良同志常年扎根基层,每年出差时间在半年以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稿件推进了地方和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作。

在福建多地调研“民告官”困境的稿件获得领导批示,要求加快推进行政诉讼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向记者表示感谢,认为郑良同志的稿件有力推进了司法改革;揭露银行业公款存储利益输送潜规则的稿件直接推动了银监会、财政部专门出台文件规范公款存储,党员干部不得利用公款存储牟利写入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福州沿海部分地区毁林挖山建豪华活人墓、武夷山“天价岩茶”等监督报道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监督报道的建设性。

刘辉同志事迹

刘辉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福建日报社工作。多年来,他先后在龙岩记者站、理论文艺部、总编室、要闻部、时政部、南平记者站和新闻评论部工作,担任驻站记者、副刊编辑、评论员、南平记者站站长、新闻评论部副主任等职。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刘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始终牢记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不同岗位多角度实践、多层面积累、多方位磨练,采写了一批精品力作;始终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党报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刘辉曾被评为2008年福建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14年福建省“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先进工作者等。他多次参与报社组织的各种大型主题采访、重大报道任务,所采写、编辑的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1次,福建新闻名专栏2次,福建新闻奖特别奖2次,一等奖8次,二等奖7次,其他省级以上新闻奖十余次,获奖作品体裁涵盖通讯、评论、漫画、版面、专栏等。

一、努力学习党的新闻和宣传理论知识,以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大局意识,在评论写作中推陈出新,力求出彩。

刘辉从2004年开始从事评论员工作。作为一名党报评论员,他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各领域知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把牢党报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紧跟时代脉搏,把握受众的需求特点和变化,不断适应新时代对评论的高要求。

2007 年11月7日,第一篇署名“闵仲平”的文章《天下看海西 海西怎么干》于福建日报一版刊发。此后,刘辉几乎参与了福建日报所有闵仲平文章的撰写工作。从刚开始参与部分段落撰写,到执笔获2016年度福建新闻奖特别奖的《初心不忘勇担当》,再到策划统筹十九大召开当天刊发的《奋进》,刘辉的评论撰写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极大锻炼和提高。

经过十余年打造,闵仲平文章已形成鲜明的政论品牌特色。省委领导给予肯定,认为文章大气、分量重、文风清新、舆论引导有力。如今,遇有重大事件、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重要时间节点刊发闵仲平文章,已成为报社共识。

在撰写大型评论的同时,刘辉注重评论与现场采访的结合,通过撰写短小精悍的“记者感言”系列评论,尝试锻炼成为评论型记者并取得较好效果。

自从2005年“9·8”开始直到2011年,刘辉几乎包揽了报社在省两会、“6·18”、“9·8”期间“记者感言”的撰写任务。这类“记者感言”,短则三五百字、长则千字,以短小精悍、反应快速、观点鲜明为特征;内容多以参会期间捕捉到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趋向为重点;文风力求生动活泼,叙议紧密结合。多年来,刘辉所写“记者感言”多数被评为报社好稿,其中2011年“9·8”期间所写系列感言,获评第十五届“9·8”好新闻奖一等奖。

二、将评论的思想高度与基层的生动实践相结合,从更高层次、更新视角深入现场采访,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

从业以来,刘辉曾两次驻站,担任评论员期间,也被报社多次抽调,参与一系列急难险重报道任务。他努力钻研业务,发挥评论特长,“站在屏山看地方”,撰写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报道。

2006年3月,刘辉被抽调采写“南平机制”系列报道,期间了解到光泽在推行农村户代表议事会议制度,为村民参与民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这本来是系列报道的一小部分,但凭借扎实的采访素材,他在系列报道之外写出通讯《深植乡土的民主》,激起省社科界一些专家的调研兴趣。该通讯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2013年上半年,刘辉走访了南平大量与朱子相关的遗址遗迹,采写出通讯《朱子文化:一个世界级品牌的复兴路》。文章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提出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正当其时。文章在报道南平朱子文化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敏锐指出当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前瞻性、系统性,期待相关地方能舍弃功利心态,用滴水穿石的坚持与专注培育朱子文化品牌。文章站位较高、立意较深、文字清新,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2017年3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习近平总书记对其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3-5月,刘辉以驻南平站记者和报社评论员双重身份全程参与中央和省里组织的三轮采访。他充分发挥曾多次采访过廖俊波、与他身边人熟悉的优势,挖掘到不少独家故事和细节。他先后采写通讯《他把自己永远融入这片青山绿水中》(上下篇)及一系列小故事,推出《追寻廖俊波的足迹》专栏6篇长篇通讯。在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他又利用充裕素材,撰写《以廖俊波为镜——探寻一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辩证观》长篇通讯,另辟蹊径,提炼出大与小、快与慢、忙与闲、前与后、亲与疏、苦与乐六对辩证关系,以具有矛盾张力的表现形式,展现廖俊波的优秀品质。

因当时刘辉还兼任评论部副主任,他在采访阶段就开始考虑如何借助评论的力量提升传播力。在全省发出向廖俊波学习的通知后,此时廖俊波先进事迹通讯尚未刊出,他率先撰写评论员文章《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指出要从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夙夜在公、鞠躬尽瘁,心系群众、真情为民,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五个方面学习廖俊波。在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公布后,他又撰写评论员文章《从廖俊波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指出全省干群要发扬廖俊波优秀品格,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学习活动持续兴起热潮,刘辉又于5月初策划推出《学习廖俊波系列谈》,总共刊出15篇评论,从不同角度解读廖俊波身上体现的个人品格与社会价值,引导干群学习廖俊波精神。

多年来,刘辉还参与了抗击“龙王”“珍珠”“桑美”“莫拉克”等台风以及抗洪抢险采访报道,这些报道往往任务急要求高,他通过一次次通宵达旦,一次次呕心沥血,凝聚成见报的一篇篇报道。

纷繁舆论场呼唤黄钟大吕,做好内容是新闻人的初心。作为一名党报评论员,刘辉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单志强同志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这也是单志强同志从事采编工作以来的最大体会。

从业13年来,单志强把采编工作当事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在福建日报要闻编辑部上大夜班已满11年,先后担任二版主编、一版主编和首席编辑,现被聘为主任编辑。在采编一线,他用“四力”书写使命答卷,被评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十大标兵、先进工作者。他负责的版面、编辑的稿件、撰写的论文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1次,福建新闻奖特别奖1次、一等奖12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3次。

一、在把握大局中求高度,强化精品意识。

为了编排出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套餐,单志强同志在报道策划、稿件编辑、标题制作、版面编排等环节肯下苦功夫,较好地做到了“顶天立地”,在高质量认真完成“两重”报道任务的同时,努力在把握大局中求高度,经常与同事一起研究如何提升版面“厚度”,其负责的版面、栏目和稿件多次被上级肯定,并在全国、全省新闻奖评选中摘得大奖。

作为一版编辑,政治敏感、讲大局是个基本功。因为,如果不了解大局、不研究大局,就很难掂量出新闻的重要性,要么大题小做,浪费题材,读者感觉不过瘾;要么小题大做,浪费版面,读者同样不领情。为此,他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党章党规,永葆为民初心。

时政报道要想高出一筹,关键是落在多出精品上。为了提升版面的精气神,他坚持在“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精心琢磨选题,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报道几乎都有参与策划和编辑,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和语言敏感。比如,他参与策划的《政策连线》专栏,就一些宏观问题与领导机关联动,架设“领导机关—媒体—读者”互动的桥梁;他编辑的稿件《我们等着买习近平的书》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他编辑的稿件《莫让“规划性破坏”毁掉乡愁》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他编辑的稿件《代表建议办得怎样,打分》获评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他负责编排的2014年8月12日一版获评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刹长风,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每天打开电稿库,总有一些“大块头”稿件,他尝试着沙里淘金,从中截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小切口,深开掘。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是浓缩不是风干,更不是简单的运用减法,稿件分量反倒是重了,针对性、启发性增强了。同时,一些来稿只见物不见人,有的虽写了人,但只有人影,他们被放到被动的位置,当作某种政策的印证者、某种经验的陪衬者。遇到这种情况,他与作者反复沟通、认真推敲、补充细节,力争见人见事见精神。

拎出题眼,注入情感。标题是对新闻的再创作,但有些党报标题平实有余、生动不足,很难让读者一撇之间就爱上。为改变这一状况,他花大力气用心制作标题,按照“信、达、雅”的标准,不断尝试在宣传和新闻之间、引导舆论与吸引眼球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把题眼拎出来加以强化。同时,注入情感,追求意境美,为版面大气嵌入活泼因子,追求“情满于中,题自生辉”的境界。

长期上大夜班,他严把稿件出口关,渐渐养成一种习惯:编辑稿件时脑子里总会打几个问号:这样的新闻能不能报?以何种方式报?选在什么时机报?新闻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待解,是配发评论还是追踪报道?

二、在努力创新中求突破,强化责任意识。

在百舸争流的观点时代,评论被视为媒体的灵魂和旗帜。能否写好评论、配好短评,是对党报一版编辑脑力和笔力的重大考验。

单志强身上有一股“挤”和“钻”的劲儿,通过加强学习,持续培养自己撰写评论的能力。同时,在评论创作中有意识地强化问题意识,把评论的观点和思想嵌入时代的信息流中,点出一般读者没有想到或想得不深的意思,以思想深度提升评论高度。比如,他写的《由“无会周”说开去》《抗旱井不能变成摇钱树》《让清明回归“清明”》等多篇评论被评为兴业杯“屏山时评”征文奖。今年,他认真学习张富清、黄文秀等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第一时间在福建日报一版撰写《争与让》《我们该从黄文秀身上学什么》等多篇有朝气、有锐气的评论,为版面提亮增色。   

他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做好时政报道与东南网、新福建等联动式报道的同时,发挥评论优势,在福建日报“两微一端”撰写《电影人才缺,问题怎么解?》《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是一场硬仗》等大量的微话题、微评论,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自觉担当起使命与责任。

他在总结经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将一线采编所思所想所悟写成业务论文,在《中国记者》《中国编辑》《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等核心期刊发表,有的荣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有的被《新华文摘》选用。

三、在“走转改”中求锐度,强化宗旨意识。

脚力位列“四力”之首,但对一版编辑来讲,这恰恰是最欠缺的。短板怎么补?单志强提高站位,扬长避短,坚持“围绕大局接地气,贴紧百姓抓精品”,挤出时间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沉下去,努力寻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共鸣点,积极回答热点难点问题,在反映矛盾和问题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和办法。

比如,2017年,福建日报重磅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单志强同志是党建篇的报道者之一。他和同事一道,冒着酷暑深入宁德、福州等地采访,在与数十位亲历者面对面深入交流中挖掘到很多真实感人的细节。那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他受益匪浅。

提高眼力,指的是在观察、发现、辨别中增强定力。福建日报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采访报道之时,单志强同志深入大田县屏山乡与高山茶农倾心长谈,挖掘到茶农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正是那次直抵心灵的采访,启发了思考和感悟,触动了思想和灵魂,让他长了不少见识。回来后,除完成常规报道外,他还写了一篇论文、两篇评论,其中论文荣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评论荣获兴业杯“屏山时评”征文奖。

不忘初心不断突破 记录时代前进脚步

——郑建武同志事迹

郑建武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践行“四力”,取得了突出成绩。

从事新闻工作26年,郑建武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守土尽责,与时代同步,为时代放歌。主创的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各类新闻奖,个人还获评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近几年着力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重大主题宣传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1993年:一个门外汉 闯入新闻界

1993年,郑建武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福建有线电视台经济频道从事电视新闻工作。专业不对口让他一度很失落,可一旦选择了改行,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做专业的电视新闻记者。毕业前不经意从学校买回的几本电视制作书籍,以及随后托人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买来的新闻教材,成为他重新定位的“敲门砖”。

在经济频道的三年半,他既扛摄像机,也做出镜报道当文字记者,既采写消息,也学做新闻专题,以各种方式记录转型期的社会万象和民生百态,也使自己得到全面锻炼。1994年他采编的电视新闻《一台商逃跑 数百名女工深陷困境》获得全国有线电视节目评比三等奖,1996年主创的电视专题《走进乐土》获得全国宣传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比二等奖,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采编的新闻特写《家祭无忘告乃翁》获得全国有线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

1998年:转战新平台 寻求新突破

1998年,郑建武调入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从时政新闻到民生新闻,从日常消息到主题报道,他都认真学习实践,逐渐成长为新闻中心的业务骨干,并负责省委主要领导的时政报道,连续十年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

在规范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他还不断学习创新,让时政报道更好地发挥电视优势,不仅展示领导人的良好形象,也能提供深入的思考。2000年4月,郑建武跟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广东上海学习考察,采制反映广东上海最新改革探索的系列报道《粤沪行——见闻与思考》,获得福建电视新闻一等奖。

经过深入学习实践,郑建武更深地感受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和光荣,那就是记录时代前进脚步,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郑建武先后参与主创了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走过二十年》、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系列《五十年丰碑》、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系列《中流砥柱》等一批大型主题报道。特别是在喜迎十六大理论系列片《伟大的创新》中,他探索如何把电视的形象表达和理论片的理性和深度结合起来,在讲述生动故事展示八闽巨变中,进一步阐释党在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得到专家的好评。

郑建武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不计较、肯钻研,承担了大量的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的采访任务,先后参与了祖国大陆向马祖首次紧急供水、郑忠华英雄事迹、连战福建祖地行、两岸首次春节包机等一批重大新闻和重大活动报道的策划、直播和采编。

2004年7月他主创的郑忠华英雄事迹报道连续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2005年和央视联合策划、制作的福建省首次水下考古电视直播《“碗礁一号”沉船考古直播》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受到央视同行和考古界的称赞。

2006年5月至9月,郑建武全程参与策划、采访、实施了大型电视直播系列节目《海峡西岸行》。在这次福建省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连续直播中,他大胆创新,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台湾TVBS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联合直播,开创了两岸主持人同时主持、两岸记者共同采访、两岸同步推进系列直播和报道的合作新模式,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

2009年至今:适应新形势 探索不停步

近十年来,如何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切实提高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成为郑建武探索实践的重点。

在2013年策划“海峡号”平潭首航台北港直播特别报道中,他灵活使用多个新闻现场和移动直播,真实记录了两岸交流的重大事件;

在2015年福建自贸区挂牌成立直播报道中,他首次探索使用全媒体直播的手段,使报道取得立体融合的传播效果;

由他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八闽抗战纪事——镌刻》,在福建省内第一次以电视系列报道的形式,全面梳理了抗战期间发生在福建乃至全国的主要抗战事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福建重要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2015年以来,他负责打造《福建卫视新闻》《福建新闻联播》“头条工程”,成效突出,提升了主流舆论阵地影响力,受到好评。

2016年初,他带领团队在两周时间内策划并实施了三集特别节目《直播屏南》,探索了新闻扶贫的新模式。

为更好地宣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2016年12月12日到21日,由郑建武策划并带领团队成功推出大型系列特别节目《直播福建超级工程》。这是我省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全媒体直播报道,集中展示了福建一批重大项目的风采,以及我省各地通过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提升的显著成效,在各地引起热烈反响。

2017年10月,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郑建武带领团队与央视联合打造大型系列特别节目《还看今朝——清新福建》,受到表扬。2019年8月和央视合作打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特别节目《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福建篇),反响热烈。郑建武在融媒体背景下的重大主题宣传创新、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能力、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务实作风,受到央视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打造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精品力作,不久前他策划并实施了10集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八闽起宏图》,其网络直播视频、精编短视频总点击量和微信微博全网阅读量,累计超过3000万次。

郑建武还积极进行理论研究,2017年参与福建省新闻理论研究课题项目《创新重大主题宣传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兼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大片”现象》。

孙世庆同志事迹

2002年7月进入福建新闻广播工作,目前同时承担记者、传统广播编辑、新媒体编辑岗位的工作。

具备良好政治素养。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时俱进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新闻稿件的采写、编辑、审核中,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守舆论阵地,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

精通广播编辑业务。先后参与多档主要新闻节目的编辑工作。《福建新闻》是福建广播最权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节目,每天早上7点准时开播,陪伴了几代福建人民。

进台第三年,就开始参与《福建新闻》的编辑工作,协助早班主任,做好各种稿件的修改、剪辑、编排,为这档福建广播最重头的节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开始阶段性承担《福建新闻》早班主任的工作,承担主要编辑工作,精选精编省领导稿件、重大活动稿件、热点事件稿件、民生新闻稿件等,力求在20分钟的时间内,全面展现福建在刚刚过去的24小时内的清新发展、清新人文、清新精神、清新山水。

2009年开始,主要承担福建新闻广播早高峰黄金时段新闻的编辑工作。节目时间从一开始的一个半小时,延长到2个小时,又延长到目前接近3个小时。全国范围内,跨时如此之长的新闻节目,都十分罕见。而且节目前后新闻是不重复的,用稿量巨大,选用的稿件也都是最新的,基本上都是节目前12小时内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新消息,所有的稿件只有一个人来编辑,工作量繁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节目量足、质优。注重音效、新闻现场声音的使用,注重引导听友的互动热情,每天都要精选4、5个话题,和听众们一起分享、讨论。

节目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快讯,每一条新闻,都撰写了恰到好处的原创评论,包括犀利的热点事件评论以及搞笑的社会新闻评论,或是精选网友们的心情分享,确保了稿件的高质量,提高了节目的可听性。

最多的时候,节目的各类评论数目高达上百条,让这档节目成为福建早间时段最有影响力、也最有生命力的广播节目之一,到今年已经第十年,每天早上听众互动依然是十分热烈,形成了独特的“上班侠”听友群体。

今年6月,中国之声的编辑们自发收听这档节目后,很感兴趣,特地要走了节目的日常播出稿件,作为中国之声改版的学习参考。平时还替班编辑频率其他一些节目,熟悉广播各类新闻节目的编辑。

融合创新做新媒体。从去年开始,参与管理福建新闻广播的新媒体,每天都要编辑并审核福建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号等,熟悉新媒体的采写和运营方式。

比如每天精选福建新闻广播的今日头条号的稿件,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多,随时发现优秀的稿件,随时编辑上传。福建新闻广播今日头条号最近一个月增加粉丝近3万人,阅读累积阅读量达4500多万,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力扩张。

注重新媒体的原创写作,不是简单的一鱼多吃、一稿多发,而是根据不同的平台,开发制作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尤其是原创产品。在福建新闻广播官方微信上开辟了《宗泽说》原创微信评论栏目。每天在各种常规编辑工作之余,都要根据当天的最热点事件,及时编写原创评论。比如前一段发生的租客带走女孩的事件,当天上午曝光后,下午就发出了评论《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

在评论中也注意引导社会风气,不仅仅写批评性的评论,对一些社会正能量事件,也大力赞扬宣传。比如小学校长在自己办公室内装摄像头,让孩子们观察飞来筑巢的鸟类;女孩下身瘫痪,依然练琴参加比赛等等。

同时,注重用新媒体改造传统广播节目,把日常节目中的一些优秀的节目评论、优秀的听友反映,融入新媒体的节目当中;策划本台主持人的一些好玩好看的短视频节目,发布到新媒体上;同时,把新媒体的一些新的概念,比如更好的讲故事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的节目中。通过采访,编辑,提高我们原创新闻的比例,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媒体的竞争。

践行“四力”,做好采访。除了日常的编辑工作,每年都要安排时间,紧扣时代主题,进行一线采访。采访主题包括:时政、生态、教育、医疗、经济、民生、历史等多个方面,写作体裁涵盖访谈、专题、评论、直播、编排、优秀栏目、系列报道。通过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新闻事件最闪亮的细节、新闻人物最动人的故事,展现给受众。每一篇稿件的写作,都努力做到立意深刻、采访深入、情感深厚、文思深远。

比如采访渔民生活时,自己开车自南向北,从晋江往宁德,沿途一路采访全省沿海的各大渔港,上船和渔民们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比如采访台湾保钓人士时,克服各种困难,采访了台湾三代保钓的代表人物,留下了珍贵的采访资料。

采写的新闻作品荣获过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敬业爱岗,甘于奉献。常年担任早班编辑工作,需要每天5点多起床,但没有一次迟到,确保节目万无一失播出。福建多台风,台风来临时,凌晨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夜幕未散、狂风强劲、积水齐腰、树木倒伏,但依然要冒着各种危险,准时出门,及时到台,按时发稿。各项工作重叠的时候,有时需要连续两三个星期早班加晚班工作。

唐瑜敏同志事迹

唐瑜敏同志于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11月进入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工作,现任杂志社记者、编辑、采编室主任,轮值担任杂志图文三审,负责杂志的整体版面组织,目前还同时代管《海峡通讯》《福建支部生活》两家杂志社的新媒体相关事务。

在工作中,唐瑜敏同志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宣传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本着业务求精、敬业务实的精神,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截至2018年底,该同志参与了近80期杂志的编辑、采访工作,先后担任10多个栏目的责任编辑,编辑稿件逾130万字,二审稿件逾400万字,三审稿件约56万字,编辑漫画、插画、创意设计类作品逾200件。创作、编辑的作品获得多个全国、省级奖项,其中福建新闻奖一等奖1件,三等奖2件;全国党刊优秀稿件一等奖6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7件;其他类型国家级、省级奖项4件。

2017年下半年,该同志在社领导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完成了《福建支部生活》杂志近20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改版工作,收到广泛好评。她基于改版工作的思考撰写的论文《从<福建支部生活>改版看党刊编辑工作的改进创新》发表于《中国记者》杂志,被新华网全文转载。

任职期间,该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在福建省委宣传部机关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一、牢记办刊宗旨,坚持内容为王

在工作中,该同志牢记办刊宗旨,专注内容质量,努力创作更多反映时代主题、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报道。

围绕主题主线,增强策划意识。坚持策划先行的理念,围绕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主题策划,并以此作为组稿编稿工作的遵循。例如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的“读书,来自思想的邀请——共产党人的读书故事”专题,2018年7月推出的“我的入党故事•七一特别策划”专题,策划时机准确、角度新颖,都取得了良好反响。

持续关注基层、报道基层。加入杂志社后,该同志承担了较多的采编任务,完成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反映基层实践的通讯报道,涉及了《福建支部生活》杂志几乎所有与基层相关的报道类型和稿件体裁,在报道题材、报道方式和写作风格多样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本期聚焦”关注基层党建创新,“旺叔当支书”系列反映基层的鲜活小故事,“乡村新事”“域外乡村”等聚焦省内各地发生的乡村新鲜事,介绍国外乡村及相关产业的新发展新案例,等等。

丰富传播内容,增强杂志的人文底蕴。该同志在工作中长期承担杂志文化类稿件的编辑工作,责编了“文化观察”“乡村之旅”“非遗天地”等栏目,对当期发生的文化热点事件、省内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梳理及介绍,丰富了杂志的传播内容;同时,该同志也在传播方式上不断探索,对原有的文化栏目进行提升改造,以求不断增加栏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好三审和版面组织工作,努力打造优质期刊产品

牢牢把握党刊的政治属性。作为杂志三审和整体版面组织者,该同志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把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首要任务,既用更多版面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用基层鲜活实践来呼应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稿件三审时也始终重视政治把关,以更好地聚焦时政要点,传播社会正能量。

准确把握杂志定位,优化杂志内容编排。在工作中,该同志整体把握杂志在“时政”“党建”“社会”“文化”几大板块的内容配比,突出当期重点并呼应当下时事;在具体稿件的编辑方面,也不断强化和倡导“版面意识”,在版面安排上不局限于对文稿的处理,而是坚持更加宏观、更加全面的工作思路,以增加内容的功能性和可读性。

秉承“工匠精神”,加强质量总控。在编校质量控制方面,该同志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关注整本杂志不能出现政治性错误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性差错,同时也关注杂志版面色彩、线条、各区块关系等等每一个细节,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期刊产品。

三、坚持守正创新,以读者为中心推动杂志改版,努力实现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革新

2017年下半年,《福建支部生活》杂志改版工作全面启动,具体工作由唐瑜敏同志负责。本次杂志改版是杂志社近20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改版,是从见刊内容到表现形式,从编辑理念到印刷方式,从排版软件到承印单位的全面改变,所有流程都必须在2018年第1期完成磨合,实现正常出刊。在筹备时间紧、办刊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该同志对杂志的传播节奏、栏目组合、编辑方式、设计理念、图片风格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也建立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社外插画及设计人员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围绕党刊使命,探索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本次改版着眼于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在继承和发扬党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改进传播方式,让党刊内容的传播更灵活生动,更具感染力。例如新开辟“读经典”栏目,力求用更加活泼、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拉近经典与大众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距离,让经典重新走近大众。

主动适应媒体发展新环境,改进传播语态。改版从议程设置、表达方式和版面语言等方面入手,积极改变传播语态,力求打破党刊长期以来给人的沉闷有余、活泼不足的刻板印象。例如一改“领导讲话+理论文章+重大典型”的老套路,在稿件处理上淡化公文式语言和报告语言,打造清新朴实、深入浅出的话语体系,并在版面处理上借鉴中国传统书注的版面形式,使版面的视觉效果与中国古老的阅读传统相勾连,让读者以一个较为舒缓的方式进入长文的阅读。

调整优化阅读节奏,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改版打破了杂志原有的相对固定的版面组织方式和栏目布局,根据内容主题和阅读节奏的需要,形成不同栏目和篇幅的灵动变化,并穿插组合式信息拼盘(“党建广角”“思想汇”等栏目)、组合漫画、整版创意插画等,主动控制阅读节奏,帮助读者在走走停停、迂回曲折的阅读之间,形成一种既舒适又富于变化,同时也更为完整的阅读体验。

改进编排设计,推动编辑意图得到更好实现。本次改版也打破了传统党刊的版面设计思维,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紧密融合,注重发挥版面各种视觉元素的综合效应,大大增强了版面的灵活性、艺术性和视觉愉悦。例如“时评”栏目是杂志近年来重点打造的言论类栏目,在这个栏目的设计中,通过文章长度控制(“千字文”)、更改底色、使用具有庄重效果的黑白版画插图等方式,将这个栏目的呈现风格与其他栏目进行了鲜明区分,让读者在进入这个栏目时,即可体验到相对庄重严肃的阅读氛围。

目前,杂志的改版工作较为顺利地完成,并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蓝碧霞同志事迹

蓝碧霞同志是厦门日报业务骨干,从业18年,坚守新闻采访一线,月均完成各类新闻作品2万多字,获得新闻业务奖项30多个。2016年被评为“厦门市第十届优秀新闻工作者”;2017年获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在服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立功竞赛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表扬;获评2018年度全国城市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为厦门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她刻苦勤奋,用脑思考新闻,用眼捕捉新闻,用脚采访新闻,用心用情写作新闻,工作认真,态度端正,作风朴实。 在社会部跑社会新闻,她采编合一,同时接听读者热线,经常日夜连轴转,却不怕苦不怕累。她勤跑社会新闻多发地,厦门几乎所有农村、城乡结合部都留下她的足迹,24小时待命状态,赶赴各种火灾、车祸、案件现场,采写了大量鲜活社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传递人文关爱。她关心关注百姓民生,通过报道推动许多问题得到解决。追踪问题充满韧劲,持续调查筼筜湖的鱼虾流入市场、城中村生产“三无”卫生筷、同安母亲河的河沙被盗挖等等事件;面对问题追根溯源,查要查到底,帮要帮到位,从厦门到龙岩追查私宰猪肉的来源,到深圳与警方一起解救被拐卖的聋哑儿童,到江西与热心读者一起帮助来厦务工的贫困家庭……深入采写不少独家报道、舆论监督深度文章,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她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记者,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为人底线,也作为一名好记者必须坚守的底线。她用心用情写好新闻报道,努力传递正义的、善的力量。她的报道帮助过四处流浪的四川凉山州彝族少年,这位流浪到厦门、经由报道受助而得以重返校园的少年,回去后给她来信,感谢记者的不放弃,为他心里注入阳光,给予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她的报道帮助过同安区一对孤儿姐妹,让她们在失去双亲后,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关爱,10多年持续关注,直至她们考上大学,从受助者长大成为助人者。18年来,从新闻记者到市人大代表,她始终把目光放到基层群众,把脚步走进基层群众,感受他们的甘苦,传递他们的心声,为百姓代言,维护人民群众正当合理合法的权益,真正做到“心中有党性,眼中有百姓”。

蓝碧霞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服务于党报,能够自觉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服从服务工作大局。

她政治坚定守正出新,准确严谨,把握分寸,是厦门市委、厦门日报社重大策划、重要人物、重大专题采写的主力之一。她能够站位全局,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在厦门会晤、海峡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国际性、全国性活动中,承担重要采访。她现场采访海峡两岸在重庆签署ECFA重大新闻,随后采写落地新闻《大陆“第一单”厦门发出》,抢得先机报道大陆出口台湾的第一单早期收获货物在厦门通关,获得福建新闻奖三等奖。涉台涉外新闻《两岸慈善机构首次联手将大陆病人送往台湾救治》《孙中山陈嘉庚孙辈昨在厦深情相聚》等,在海峡两岸、在海内外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分别获得福建新闻一等奖、二等奖。

她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政策水平。2013年开始成为党政报道的主力之一,以较高的政治素养,过硬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围绕每个阶段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正确报道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新时代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深知新闻宣传无小事,时政报道更不容出错,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哪怕非常小的一件事也绝不马虎,凡是和她接触过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同业同行,都被她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

她积极参与报道方式创新,在报业融合发展改革中主动融入,运用文、图、视频、动图、H5等多种形式,实现时政新闻、重大报道的多样化多手法呈现和多渠道立体推送,根据不同传播需要,当好内容的“提供商”。融媒创作《春节临近,市委书记下乡探望三户人家,用闽南话拉家常说暖心话……》获得厦门新闻奖二等奖。顺应新媒体发展浪潮和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全媒体全方位现场直播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党政报道中,蓝碧霞积极主动应变,参与报道方式的改革创新,更多地让读者看到党政新闻接地气的元素,凸显时政新闻的柔软,将党的主张、党的声音、党的思想,通过更为亲和的语言直达人心,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时效与实效,得到受众称赞,也获得上级肯定。

宁静以致远

——龙岩电视台主任播音员丁洁

1993年,刚满21周岁的丁洁踏入了龙岩电视台从事播音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六个年头,如今已经是主任播音员的她仍活跃在荧屏,是《龙岩新闻联播》主播、《百姓视点》栏目主持人。2009年1月被评聘为主任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2013年9月起,丁洁被龙岩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聘为客座副教授。近些年,多次担任福建艺术奖电视播音主持作品评委,是福建省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龙岩市朗诵协会会长。

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以来,丁洁曾多次荣获福建新闻奖、福建省播音主持作品一、二等奖、其中,她参与创作的广播消息《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消息三等奖。

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丁洁常说,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听到赞美声太多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些只是职业带给你的光环,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播音员、主持人更是如此!

丁洁并不是播音主持科班出身,她深知普通话这一关过不了,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的。为了练好普通话,她给自己定了详尽的计划,从平翘舌、前后鼻韵到轻重格式,难点逐一攻克。丁洁的普通话测试以98.15分获得普通话一级甲等,证明了生长在南方的人一样可以说好普通话!

由于一切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丁洁的心里也迷茫过。恰在此时,台里请了省里的播音前辈钟宁老师和刘莹老师给全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上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却让丁洁受益良多!尤其是钟宁老师的那句话,“一个品德高尚的播音员才能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让她受益终身!

1995年,丁洁的电视播音作品获得了全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地市级一等奖,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此后,丁洁坚持每一届播音主持作品评奖都参加,她说,每次送作品参评都是对过去一个阶段的自我审视,每一次送评作品,都让她不断成长。

1997年,已经播音了四年的丁洁觉得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堆积在心里,她迫切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在那一年,丁洁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到原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播音主持。在那里,丁洁有幸听到张颂、吴郁、李钢、姚喜双等大师级播音前辈的生动授课,丁洁如饥似渴地学习,心里的问题、困惑一一找到了答案!此后,丁洁播音主持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播音主持风格端庄大气又不事情失亲和力,她的播音主持深受百姓欢迎,曾经获得《闽西广电报》发起的评选“我最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第一名,播音主持作品也多次在全省播音主持作品评奖中获得一、二等奖。

初心不改,执着追求播音主持艺术的更高境界。

虽然,在龙岩丁洁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播音员,但她谦逊、诚恳的为人处世没有变,执着追求播音主持艺术更上一层楼的初衷没有变。她认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播音员、主持人需要不断的补充自己、更新知识,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丁洁对播音精益求精,她从不认为播音是件累活,而是一种学习和享受。当她遇到记者妙笔生花的稿件,她会主动和记者沟通情感的拿捏,语言的基调,最后还不忘说一句,“我先按这个思路配音,你听听,如果不行,我重新配。”

梅花香自苦寒来!丁洁在播音主持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播音主持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随着播音主持业务的不断提高,龙岩市政府一些大型活动、演出的主持任务也接踵而至。担任主持的大小活动每年都有二三十场,这些主持工作大多是无偿的,但丁洁都全程配合,彩排、演出从不迟到,以最佳状态出现在台上。

丁洁从不利用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担任商业性活动的主持、演出,她拒绝的高额出场费商演不计其数。因为她认为,作为一名新闻播音员,其形象不是个人的,而是媒体的代言人,职业形象、职业操守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培训机构高薪邀请她办班收学生,她也婉言谢绝了。但台里每一位新来的播音员都是跟着她学习、训练的,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

深入生活采访报道,让播讲有温度。

丁洁说,作为地市一级的播音员,不仅要日常新闻播音、主持市里的大型活动、演出,还要参与采访,这其实挺锻炼人的。

丁洁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是2006年。2006年5月,第一届国际客属龙舟赛在上杭举行,台里派了丁洁等采访人员全程报道,每天要发回赛事报道8分钟时长,这场赛事进行了五天,瓢泼大雨也下了5天,最后终于顺利完成了每天的采访报道,次日准备打道回府。就在大家准备出发的时候,台里突然打来电话,因为连日的暴雨导致龙岩市大部分县市出现灾情,要求继续留在上杭报道灾情。采访组成员立即驱车赶往灾情较重的乡镇。采访车所经之处,到处雨水泛滥,大片大片的田地被洪水覆盖。丁洁心想,这下老百姓遭殃了!在一水坝泄洪处,暴雨如注,浑浊的洪水咆哮着,水量之大、速度之快,让堤坝也在颤抖着!丁洁穿着防汛雨衣,爬上堤坝的最边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现场报道。当晚这条灾情报道的新闻就接连出现在中央一套《新闻联播》、《福建新闻联播》和中央四套的新闻节目中。龙岩的灾情在全省来说不算是最重的,但报道却是最及时的。

低调做人,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

丁洁为人低调而谦和,从不以主持人身份自居,无论是领导,还是大楼里的保洁员,她都有理有节。单位里,同龄人或年长的都亲切地叫她小丁;丁洁和年轻的80后、90后也非常谈得来,他们叫她丁姐。

丁洁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播音主持事业了,但她仍然不断学习,不懈追求!“一个品德高尚的播音员才能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激励着她继续前行。

李振富同志事迹

李振富,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任宁德电视台副台长。2012年成为当时闽东新闻界唯一在职的高级记者。

李振富同志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甘于奉献,勇于创新,采写了许多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作品31件,其中16件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获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和表彰。

一、不忘初心,把握时代脉搏

李振富能始终牢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加强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不断提升宁德电视台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频连线福鼎市赤溪村村民。他抓住视频对话特点,交互使用北京和赤溪村的现场镜头,以对话形式展开报道,并辅以记者现场报头和村民采访,新闻报道现场感、表现力更强。作为首个发表这一消息的主流电视媒体,宁德电视台在当晚18:30的《闽东新闻》中编发了新闻《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福鼎市赤溪村群众 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播出时间比央视《新闻联播》提早了半个小时。这件作品也是全省同类题材唯一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随后,他立即策划并多次深入一线,做后续报道二十多篇,其中《福建宁德:滴水穿石 推进精准扶贫》等多条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寿宁:发掘农业“富矿”引领农民致富》等也在《福建新闻联播》《福建卫视新闻》头条播发,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扎根基层,坚守新闻理想

作为一名记者,既要有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的政治敏感,又要有在田埂上找感觉的基层情怀。除了要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外,更要扎根大地,书写出有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报道,以引导舆论。

2014年6月27日,一霞浦渔船在钓鱼岛以北海域沉没,致船员1死6失踪。在事故理赔方面,船员家属与船主意见分歧很大。对于这个敏感的案子,他知难而上,展开新闻调查,采写了《霞浦法院裁决国内首例对钓鱼岛海域行使司法管辖权案件》。新闻在法院裁决的当天9月18日即“九一八”播出,实现了独家首发,随后其它媒体纷纷转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国际法学会管建强常务理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裁决,积极地维护了我们国家的主权行为”。此作品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李振富坚持以政治上的高标准、纪律上的严要求、工作上的硬作风来要求自己,值好班,把好关,并带领编辑记者做好主题性宣传、民生新闻、突发事件报道,进一步架起沟通政府和百姓桥梁。

三、弘扬正气,关切民生热点

坚持“三贴近”,增强“四力”。无论是防洪抗台抢险救灾的危急现场,还是创业竞赛的昼夜转场,他都率先垂范,冲锋在一线领衔采访,通宵奋战成为常态。

2016年,“莫兰蒂”台风来袭,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不幸因公殉职。他带队在所有媒体中最早到达现场,采访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对这一典型事迹进行立体、生动的报道,为周炳耀事迹引起中央和全国媒体的关注以及后来周炳耀同志被追授“八闽楷模”荣誉称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铺垫性工作。在宣传报道宁德遭受超强台风“桑美”袭击中,他表现突出,宣传效果好。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纷纷刊登专题报道,反映他的团队宣传抗台的典型事迹。宁德电视台也因此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防洪抗台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2015年9月16日,蕉城区菊池商厦发生火灾,起火点的楼上是一所幼儿园,由于个别自媒体发布了不实的报道,一度造成社会恐慌。他快速反应,第一时间采写了《无名英雄“龙眼哥”》《冒着生命危险救援幼儿园孩子的市民林德学》等新闻,并通过全媒体平台推送,对平抑谣言扩散、“粉碎”谣言、稳定民心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

在弘扬正气的同时,他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大胆批露,态度坚决。在历年他主创的获奖新闻中不乏有舆论监督类作品,其中《法庭审案 法官缺席》《变味的选举》《这里的交警真难找》等社会监督类新闻成为当时各界热议的焦点,相关部门在节目播出后立行整改,确实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有力促进政风行风、营商环境的改善。

四、新闻行善,彰显责任担当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他在常规性的报道中,力求不落窠臼,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解读新闻,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在貌似平常的小事里提炼出新闻。多年的新闻实践,他深感宁德市的民间慈善组织规模小且不够规范,认为媒体人在发展慈善事业过程中可以发挥特有的积极作用。

2005年,他发起倡议,成立了宁德市第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宁德市鸿爱慈善会。十多年来,作为创始人,他立足公益,努力探索新闻行善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在采访家庭贫困生时注意把握分寸,集中报道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的善解人意与勤奋上进,让他们看到希望,也更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慈善会共协议资助款1600多万元,助力13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人均达1.23万多元,创宁德市各级组织助学善款人均之最。由于媒体的有效介入,对“公益腐败”“公益异化”等问题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宁德电视台在弘扬慈善文化、培育慈善意愿、鼓励慈善对象的互动中也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

他善于在工作中总结,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新闻理论,完成了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项目3项,《两岸慈善报道中电视文化的差异性》《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困惑及对策研究》等多篇文章,在《新闻大学》《东南传播》等杂志上发表。

五、守正创新,加快媒体融合

当前,新闻舆论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李振富勇挑重担,在做好传统新闻报道的同时,他自我加压,主动承担分管新媒体工作。他多次带领有关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学习,并形成媒体融合改革方案。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与采编人员一起探讨研究新媒体如何创新主题性报道,多篇文章达到10万+的点击量。《大揭秘!无删减!习大大视频连线宁德都说了什么》《中华白海豚归来了!》《宁德新能源锂电池产品销售额全球第一》等媒体融合作品都有很高的点击量,许多新闻还被人民网、腾讯新闻等新媒体转发,为更好地传播“闽东之光”,讲好“宁德故事”再添一力。

高芳同志事迹

高芳同志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2012年获评主任记者(副高),被选为福州市新闻专业中初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她先后任福州广播电视台《榕广新闻网》《百姓直通车》《政风行风热线》主编、制片人,平潭传媒中心《问政平潭》制片人。采写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乃至全国奖项,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所负责过的栏目多次荣获“福建省名专栏”称号,其中《政风行风热线》还获得“福建省青年文明号”“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问政平潭让官员在摄像头下接受“烤”问,真正推动党员干部转作风,已成为我省最有影响力的一档栏目,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并受到省内外媒体的关注。

一、十年如一日,打造王牌栏目

22年来,她坚持俯身一线,创办了多档舆论监督热线节目。特别是由她参与并创新发展的福州市《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创福州大型广播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的先河。《政风行风热线》立足于党的方针政策,紧扣每一个时期的新闻热点、直接关注民生,将新闻宣传与舆论监督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倾听民意、关注民情、排解民忧、为民服务”的宗旨,创造了一个集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政府监督于一体的良好平台。

2012年至2014年,由中共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州市监察局、福州市政府纠风办联合开展的“让人民满意”媒体直播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在福州电视台演播大厅进行现场直播,高芳同志作为主创人员连续三年带领团队全程参与该活动的策划、节目编导及追踪报道。

2015年各地同类型节目纷纷停办,当时作为福州新闻广播的十年强势品牌节目《政风行风热线》也面临停办的危险。但面对着这些困难和挑战,高芳同志敢于创新,带领《政风行风热线》的主创人员积极奋进,通过反复协调沟通,于2015年底与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入驻福州市民服务中心,将原《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进行转型升级,倡导监督功能与服务功能并重,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推广上都做出重大转变。福州新闻广播成为了正式入驻市民服务中心的第一家媒体单位,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创举。

在高芳同志的带领下,《政风行风热线》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今节目已经走过10个年头,成为了福州新闻广播的王牌栏目,多次获得了福建省名专栏荣誉,创作团队也获得了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等多个集体荣誉。节目还吸引了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各地政府参观团,直播间作为2017年金砖会议指定接待单位之一。

二、“舍小家”援岚,全力推进媒体融合

2019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把“电视问政”写入2019年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工作任务。本着高质量、高起点办栏目的原则,实验区求贤若渴,热情邀请高芳同志到平潭工作。面对已经稳定的工作以及年幼的孩子,高芳同志虽然心有顾虑,但她依然接受了邀请,作为 “问政平潭”项目负责人到海岛支援筹建《问政平潭》栏目。栏目创办伊始,她克服设备不足、人员不够等种种困难,仅用两个月的时间,问政平潭全媒体节目就上线了,节目形式新颖丰富,并率先采用“广播直播(电视录播)+网络音视频图文直播+VR现场体验”形式,让问政节目更接地气。

大屏幕上播放着记者拍摄的暗访视频,主持人针对视频暴露的问题接连发问、直击痛点,部门一把手被问得红脸出汗。不仅如此,在广播电视、平潭时报、平潭网还专门开辟“问政追追追”和“问政回头看”专栏,对群众关注的热点诉求进行追踪,对部门的“践诺”情况进行再追踪。通过多平台联动,实现了全媒体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监督领域的全覆盖。

如今,平潭全媒体问政已形成栏目曝光问题、部门整改解决、群众满意度测评、大督查跟踪问责问效的运行体系。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全媒体问政模式,培养出专业的媒体问政团队,形成政府与群众常态化沟通机制。《问政平潭》成为了平潭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目前问政节目已播出19期,共征集有效诉求511件,现场答复152件。节目播出后,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澎湃新闻、中新网、福建日报、东南卫视、福建FM103.6、闽南网、福州新闻网等媒体的关注。

三、牢记忠心使命,做好践行“四力”表率

高芳同志在新闻岗位从业22年来,不忘初心、恪守职责、廉洁自律,从未把舆论监督当成权利寻租的工具,一直坚守着新闻人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队伍发展的基础,与每位成员签署廉洁自律承诺书,时刻提醒从业人员不做有偿新闻、不收受红包。在她的带领下,一支干净、担当、极具战斗力的舆论监督队伍茁壮成长,她的团队因此获得“福建省青年文明号”“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团队中无人受到新闻道德投诉。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华章。为了让报道更生动、更接地气,高芳经常带队蹲点采访,对重点节目进行全流程跟进,为了搜集到一手的问政线索,她参与到问政基层行及暗访当中,挖掘最深度的内容。“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因为参与度高,她的每期节目都能按照策划的要求推进,但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增加点评嘉宾、邀请媒体代表……每一期《问政平潭》她都会想出新的创意。为了让节目更严谨,每一篇稿件她都会仔细把关,甚至会邀请资深同行一同斟酌修改。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她渐渐成为了单位践行“四力”的表率。

但长期以来,工作的劳累让高芳的身体透支了,在海岛潮湿的气候下,她的肩周炎反复发作,经常贴着膏药忍着疼痛,但她依然加班熬夜完善节目方案。只有当工作完成了,她才会在中午休息的片刻通过视频跟福州家人聊聊天,关心下孩子的学业以及年近八十岁老母亲的健康状况。虽然对家人倍感愧疚和牵挂,但她仍然坚守岗位,为了新闻理想,在实验区开放开发的号角声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