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

2019-10-21 15:10:11    来源: 今传媒   作者: 盛洁   

摘 要: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后,这种发展变迁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分析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情况。通过探究社会化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来分析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原因,从而探究如何走出“手机人”的状态,这对于缓解媒介依赖症,减轻社会焦虑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媒介依赖症;朋友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00-03

自20世纪来,网络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人们关注社会也从报纸、电视、广播转向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转移 ,逐渐将社交功能由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社会,从最初的聊天室、论坛、人人网、博客、到QQ、微博、微信,这些虚拟媒介都充当着社交工具的角色,通过这些工具,技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环境,人们沉浸在媒介的虚拟社会中,人的社会化也逐渐在社交媒体平台呈现。

一、社交媒体媒介环境

(一)人的社会化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

2、什么是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普遍认为最早源自美国学者Antony Mayfield在2007年出版的名为《什么是社交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的电子书。他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2]。

3、社会化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人的社会化是从人的个人生活融入群体生活的过程,在人类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往、工作并学习社会文化,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的要求,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通过说话、交易、工作等来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但在现今,网络通过微信、支付宝和微博等媒介平台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人们抛弃现实货币,只需要手机和网络,就可以完成社交,购物等社会功能,实现人的虚拟环境社会化。

社交媒体作为重要的虚拟社交工具也因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工具。以微信为例,人们可以在微信上进行聊天视频电话,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感想,不错过身边朋友的生活状态。

(二)社交媒体传播模式的特征

1、信息传播的高效性

在微信上,信息的传播呈病毒式扩散,这是基于微信的熟人交往模式,加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因此微信的传播空间十分广阔。在微信中进行信息传播,只需在朋友圈进行发布便可以及时传播,这种传播效果发布是呈几何式增长的,也被称之为病毒式传播。病毒式传播是随着新媒体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它使传播真正形成一种循环互动,即“传者主动传播——受众接受——受众转变为传者自愿再传播”模式,体现了受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3]。

微信的病毒式传播效果最典型的案例是“罗尔事件”,在短短24小时内阅读点赞均超过十万+,引发广大受众热议。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模式中,只要有人发布了信息,就可以通过朋友及朋友的朋友来进行传播,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开枝散叶,变成茂密的森林。

2、互动的线上社交

微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这一功能强化了它的社交性,更大程度的节约搜寻好友的时间。对于用户来说这是熟人间的线上社交,在微信中还可以通过标签、分组来将通讯录好友进行细化和标签化,便于区分不同的朋友群体,私聊与群聊这两种聊天方式将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直接体现出来,将私人与公共空间有效的区分开来。朋友圈中的点赞评论功能,仅能看到好友间的评论与点赞,不是好友的双方是无法看到的,这突出了社交媒体的私密性。通过发布朋友圈达到社会交往的曝光需求,传受双方皆可以接收到各自所需的信息。

3、人人都是自媒体

在社交媒体中,人人都能在虚拟空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环境给用户相当大的自由空间来表现自我。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心情和生活状态,通过发布朋友圈传者可告知受者信息让其了解自己,受者通过朋友圈来了解身边传者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反馈。

微信朋友圈是用户进行“前台”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利用文字,视频等工具来展现自己设计的形象,让人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例如:朋友圈的“晒”、“秀”等行为都是一种对于自身形象的设计维护行为。

(三)为什么要刷朋友圈

1、网络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化从现实向虚拟转变的直接推动因素。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类从“电视人”变成“手机人”,手机作为移动端可以满足用户社交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科技的便利让更多的用户从现实的社会化向虚拟的社会化转变的。技术的发展让设备不断更新,更便捷,人们对其依赖性更强。

2、自我的表达呈现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带来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朋友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释放自己的情绪。

微信朋友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媒介来表达情绪与观点,还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朋友圈传受双方还可以互动交流,因此朋友圈因其多样化的功能为受众所喜爱。

3、满足受众的需求

微信朋友圈可设置对其可见这一功能,可以满足其表达自己的情绪又不希望被人所知的需求,个人空间和群体空间被隔开。但对于乐于分享生活的受众,微信朋友圈的发布满足其分享的需求。社交媒体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因而人们愿意将虚拟社会融入到现实环境中,并随着虚拟社会的不断完善也逐渐为人们所依赖。

二、媒介依赖症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DeFleur & Ball-Rokeach)在 1976 年提出的,它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样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概括来说,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大。”[4]

身处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从电视人变成手机人,长时间与手机接触,当你放下的时候还会产生焦虑,时不时就想看看手机来了解身边发生的最新的消息。

(一)传者

对于传播者来说,可以通过朋友圈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将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看法表达出来,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呈现与表达。也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表演的“前台”窗口,让受者看到传者所展现的一面。

(二)受者

对于传播的接收方来说,朋友圈作为一个线上社交平台,可以满足自己不出门就能社交的需求,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在使用过程中,技术在潜移默化中让其充满日常生活中,受者习惯通过朋友圈来了解朋友们的生活,习惯依赖它来进行社交。当自己长时间不接触后会焦虑,会害怕自己错过朋友们的生活事件,不能参与其中,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维护。

(三)效果

对于传者来说,朋友圈是展示自己生活和态度的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和完成人们的社会化进程;对于受者来说这是其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收取信息,维护人际关系;对于媒介这个渠道来说,这是从人际传播到与群际传播相融合的一个中介因素。

(四)反馈

在朋友圈中传受双方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的方式来沟通,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通过评论来进行互动,反馈传受双方的观点,也可以通过点赞这一行为了解受者的态度。通过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可以及时反馈双方的观点与态度。

三、影响

(一)传播过程中易产生偏差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社交媒介的工具,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文字表达,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这样的表达方式极易产生信源失真现象。不利于微信的管理和传播。由于朋友圈的传播是基于智能手机传播上,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浅层次的信息传播,也易导致传播效果产生偏差。

(二)传播中缺乏“把关人”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不仅仅是社交工具,还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种没有把关人的媒体。人们可以在这个线上的虚拟空间中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道听途说来的信息,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缺乏“把关人”来筛选和控制真假信息源。

(三)从"容器人"到“手机人”

"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5]。

在电视掌握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依赖于电视,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信息社会,手机的功能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到集聊天视频购物娱乐于一体,一部手机是电视、电脑、广播的结合体而且还便于携带,故而人们选择手机,依赖社交媒体的丰富功能。

四、反思

(一)强化社交媒体责任意识

微信作为目前国内使用量最大的社交媒体,以其丰富完善的功能分区获得用户喜爱,促使更多的用户加入进来。但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交媒体无法阻止用户对于自身态度的表达,因而就需要强化把关人意识,净化互联网环境。

(二)拓展用户自我表达方式

对于用户而言,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在于可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想法。在现实社会有时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将朋友圈作为情绪的表达平台。想要克服刷朋友圈的心态,需要扩展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回归现实社会的社交来打破对虚拟社会的媒介依赖,发展多元化的自我表现渠道,放下手机回归现实社会。

(三)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虽然朋友圈便于传受双方的自我表达,但在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被情感带偏,而去忽略事件的真相,例如:罗尔事件。因作者夸大事实,发文引导受众捐款,上午朋友圈中还是满屏对于伟大父爱的感动,但到下午受众了解真相后却是满屏的谩骂,觉得罗尔诈捐,全网声讨。对于每一次发生的刷屏事件,受众应该更理性的看待,而不是盲目的跟随大流。受众要想在网络中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网络群体带向偏离的社会情绪中。

五、结语

微信等社交媒体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微信将人际传播与群际传播的结合在一起,让人无法割舍,人们沉浸在技术的赛博空间中。我们在享受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理性对待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正视技术的双面性。每天都要刷朋友圈的行为足以表现人们对于媒介较高的依赖性,克服媒介依赖症需要正视生活,打开心扉,不要将自己封闭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网络和技术纵使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但那也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而已,不要让技术凌驾于人类生活之上。

参考文献:

[1]社会化[EB/OL].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3312611-3489130.html.

[2]谭天,张子俊.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7(1):20-25.

[3]周馨瑜.浅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传播的特征及成因——以“罗尔事件”为例[J].西部学刊,2017(59):39-41.

[4]易丽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析[J].今传媒,2011(19):96-9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