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离职潮到了3.0时代?媒体人眼中的“去与留”

2016-04-05 16:14:5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走与留,皆为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

“当过了50岁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的时间,我觉得是最稀缺的资源。在未来的10年里,这个行业会面临非常大的阵痛,我们能够施展的东西越来越少”,《都市快报》前总编辑、饭美创始人朱建道出了他离开传统纸媒的原因。

辞去《都市快报》总编辑的职务,投身互联网公司,在朱建看来,报纸用户的大量流失使其成为一个不知所措的产品,原本承载着很多社会责任、聚合了大量社会精英的媒介,却遭遇优秀人才不断流失,如今在人才方面成为非常短的短板。他说,看着身边“沸腾”的社会,不想错过这个在所谓创意的热潮里扎根开花结果的时代,希望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与朱建不同,从新闻院系毕业,在媒体圈“混迹”了十几年之后再回到学校的FT中文网创始总编辑张力奋开始从学术角度研究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张力奋认为,行业内如果不能解决老媒体的问题,新媒体也无法走远。在他看来,给予新媒体的掌声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也不仅仅是由于平台和渠道,最关键、最本体的问题需要通过回头看一些历史,才能找到一些答案。“我回到学校,也是希望看看当年科班的新闻教育如果能够培养某种东西,则是一种很好的继承。”

在《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周智琛看来,把依旧在传统媒体工作的人称为“坚守”未免有些“太过悲情”。作为全国最活跃的新媒体人物之一,虽然仍然在纸媒,周智琛对新媒体的涉猎却没有丝毫的保守。尽管每年都会有很多“离开”的机会,但他却没有选择。“因为,我在这个行业还有一种使命感,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媒体形态带给我无限的快乐感。如果非要说成是坚守,或许是一种真正媒体人的回归。”

纸与网,都需找寻全新发展的目标

尽管大家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态度各异,但如何充分发挥媒体作为社会传播介质的功能,却是所有烙刻着“媒体人”字眼的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们作为传统媒体人,首先不要与趋势为敌。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整个媒体价值生态链上不会带来巨大的增长。传统媒体要解决的是,让用户相信机构媒体能够裂变,受众能够吸引,影响力能够传播出去。”在周智琛看来,互联网所开拓的世界就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传统媒体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现在的世界与新发现的大陆进行连接。“未来10年,如果新闻的环境变得严酷,但如果能够以很智慧的方式呈现一些需要的东西,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希望高校的学子,依然乐于这一行当,和我们一起进行媒体发展战略的寻找。”

“传媒行业是一个公共行业。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有人体现新闻公共评论性。从自媒体发生之后,突然之间觉得机构新闻的力量被忽略了。我们永远无法依靠其他的媒体,来承担一个社会沟通的职责。”张力奋提到,世界经济体的崛起,都是由好的媒体在支撑。而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是,作为有着公共属性的机构新闻该如何发展。

在网易工作3年多,目前任总编辑的王一波提到,相较于有意义,年轻用户对有意思需求更大一些。即便是公共新闻,可能也希望用更有意思的方式表达,更加视觉化,更加充分的参与性,保证对这个内容更有兴趣。“现在年轻人的群体是互联网最主要的群体,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影响。”王一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