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评论是报纸的声音,也是报纸的灵魂。党报不同于晚报,更不同于网络媒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需要探索与实践评论的写作规律。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丰富、众声喧哗,媒体竞争既要争夺信息先发布,更要讲究信息的深度内涵。同时,社会结构转型、观念转变的当下,在信息“冲浪”后,读者更加期待而不是放弃权威的声音。民众大多经过其自主选择、甄别、比较之后认可的事实或意见才会承认并接受这种真正的权威。写好党报评论,就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努力克服自身缺点,提高党报评论的生产力。
要反应速度 更要权威深度
新闻随时都在发生,也随时都会成为旧闻。一个社会热点出现后,就会迅速形成蝴蝶效应,进行传播。互联网思维就是快速地更新迭代,对社会热点反应快、回应快。党报评论就要跟得上新闻的速度,对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及时进行评论,进行引导。否则慢三拍、炒冷饭有可能陷入无人看的窘境。当然,这种速度不是罔顾事实、无视真相的草率表态,而是尊重事实的速度。
在互联网时代,吃快餐成为某种时尚,但是没有味道的快餐只是徒为浪费成本和资源,这种快餐需要色香味俱全才能吸引人,而色香味的重要底色就是思想的调味,靠思想的厚度来吸引人、打动人。这也是纸媒在互联网时代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根基。缺乏这种根基的党报评论,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不讲究思想的深度,或者是抛弃思想价值来迎合快速阅读,这就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用人思想后,《中国组织人事报》并没有盲目追求速度,但也不是无限后延,而是厚积薄发,从时间上保证、资源上保障,集中力量再三修改讨论。随后发出的评论从国际国内的维度切入,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思想的深度,让人读来畅快,从而在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中获文字评论二等奖。得到评委认可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本文的思想深度。 要内容简洁 更要视角独特
在快节奏的今天,读者更喜欢简短的文章,许多人都是在快速扫描,甚至只浏览标题来决定读哪篇文章,或者是否要进一步细读。如果党报评论文章太长,就怕只会陷入自娱自乐的境界。因此,党报评论对接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简约思维。也就是说,在快读时代,评论文章要做到短小精悍,不说没有价值的话,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看新闻、看网页都要支付流量费。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会发牢骚,因为花费了不该花的流量费。党报评论的流量思维,就是要让读者心甘情愿地去阅读评论,让读者有兴趣读、舍得花流量费看。要符合读者的口味,赢得评论大战,在海量评论中突围而出,提高舆论引导力,一个重要的秘诀就要做到视角独特、直击关键点,既要在速度上先声夺人,也要在引发思考上后发制人,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党报评论就文本说文本,就贯彻说贯彻,缺少独特的吸引人的魅力,往往变成辞藻的堆砌和理论的图解,就会变成写作者自我欣赏的小圈子游戏。
要原则硬度 更要百姓温度
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各种信息让人真假难辨。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地,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声音,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通过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我们应更深地理解,讲大局、讲政治,传播中央政策,也就是党报评论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党报面对大是大非、面对是非曲直,就要保持一定的硬度。这种硬度指的是原则要坚持,该批评就批评,该反对就要反对,站稳大局立场,在立场面前毫不退缩,在原则面前坚决不让,为主流声音鼓与呼。这是党报办报的基本宗旨,也是党报评论必有的根本立场。
但是,党报评论的上接天线,不能只高高挂在天上,要同时接地气才能有生命力。这个地气就是让群众认可的温度。如果评论只是当复读机、传话筒,就得不到读者的心。让读者入脑入心,不是说漂亮的空话,靠浅薄的煽情,做故作高深的抽象议论,更不是靠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言论“倒灌”“倒逼”官方话语,传统党报不可能再“自说自话”。党报需主动出击,倾听群众各种不同声音,善于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典型、通俗的语言循循善诱,用读者容易接受的话、带感情的话语与受众真诚交流,让群众感受“上面的温度”。否则,就算报纸迈得进群众的门槛,评论却还是走不进群众的心坎。
要感性需求 更要理性分析
读者需要什么信息,评论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党报本质上是为群众服务,群众关心什么,需要解决什么,党报评论就要适时跟进,进行舆论引导。而不是相反,不和群众唱同一出戏。
同时,评论要靠道理服人、靠事实服人。这就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阐明道理,不能随声附和,做某些所谓“时尚”“潮流”的附声虫。这种理性是建立在维护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事实出发,追求平和说理的风格,在语态、语汇、语气上更新。如,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心态出现了非理性倾向,表现为“仇富心态”“社会焦虑”等多种大众心理,《人民日报》的评论《追求理性从哪里进步》针对这些现象条分缕析,理性分析各种非理性,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还有,《人民日报》的评论《别让干群关系出现“民意赤字”》《警惕个人利益“野蛮生长”》《扫除面对群众诉求的“对手思维”》等对此进行循循善诱、平等对谈,让人印象深刻。(刘序明)
原标题:党报评论如何“加”好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