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图书出版坚守要"内容至上"传统纸书仍是读者最爱

2016-01-21 10:00:20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2015年度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题调查组

  参观者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翻看展出的图书。新华社发

  网民获取图书信息渠道排行

编者按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在今天,读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在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版业的服务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日前对读者进行了网络调查,形成了2015年度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报告,我们编发此报告,希望以此提振从业者的信心,为出版行业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出版业以服务读者为旨归,而读者的需求又总是在不断变化。对图书出版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实际上是对某一特定时段的出版业态的研究。研究既以作为接受者的网民为研究对象,更强调网民的认知和体验,倾向于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来界定“出版”,即出版主要是指出版工作者对图书、报刊、电子、网络、音像等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印刷、复制以及发行的整体过程。因此,关于图书出版满意度的调查实质上就是就网民对现阶段图书的编辑、印制和发行的整体过程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产出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了他们的意愿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进行的调查。

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744份,涵盖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内容涉及网民对出版工作者的职业认知、购买图书看重的元素、感兴趣的图书类型、读书目的、对当前图书不满意的原因、对不同载体图书的偏爱度和有效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七个方面。

1、近半数网民将出版工作视为“文化的职业”

本次调查在“对出版工作者的看法”一问中设置了“神圣的职业”“文化的职业”“普通职业”和“商业气息浓厚的职业”4个选项。数据显示,近半数的网民将出版工作视为“文化的职业”,而合计近六成的网民认为出版工作是“文化的职业”和“神圣的职业”。

“神圣的职业”和“文化的职业”反映了网民对出版工作者“专业性的职业”的认知,即认为出版工作者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是具有面向文化的专业技能的职业群体;而“普通职业”和“商业气息浓厚的职业”则体现出网民对出版工作者“非专业性的职业”的判定,即把出版工作者视为没有规定性的专业技能且更侧重以营利为工作目的的职业群体。从调查结果来看,出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被多数人认可。大部分网民对出版工作的认知定位既符合图书出版生产文化产品的事实,也体现了网民对出版的一种潜在要求,即出版工作者应以专业性的文化生产为工作核心。但还有41.9%的网民并没有把图书出版这一职业当作“专业性的职业”来看待,且认为图书出版工作是“神圣的职业”的所占比例仅为11.0%。这一结果对图书出版从业者来说不容乐观。图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产物,是以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出版工作是生产这一文化产品的工作,所从事的职业文化性极强,但这一文化性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网民对图书出版这一职业的文化性认知度不高,相应地对于图书的文化价值认知度也会受影响。

2、“内容”是网民选择图书最看重的因素

本次调查在“您选择图书主要看中哪些元素”一问中,共为网民设置了9项图书关注元素供其多选,这些元素分别为内容、作者、书名、封面与装帧设计、出版社、开本大小、电子书的音视频多媒体表现形式、厚度和其他。数据显示,有近八成的网民选择了“内容”一项,这意味着提高网民的阅读满意度首先必须确保图书内容的质量。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产业,要奉行“内容至上”,而“作者”作为影响网民购买行为的重要元素也要被理性地、积极地运用起来。既然更多的网民将出版视为“文化的职业”,那么他们自然对文化的品质有所要求,而文化的品质需求反映在图书上就集中体现为“内容需求”。图书的内容应当坚守有趣味、有养分、有传承、有创新这“四有”原则:有趣味是吸引读者购买书籍的动力,一本书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读者关注并激发读者购买欲,必须在内容上展现出趣味性;有养分强调的是图书内容的品质和规格,出版从业者应当为读者提供有精神营养价值的图书,图书的内容应当具有帮助读者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有传承是指图书的内容要力求“长寿”,即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在任何一代读者那里都具有阅读价值;有创新则要求图书出版不要千篇一律,要挖掘新颖的内容,拒绝模式化的僵硬的工业化复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