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前有“伏兵”后有“追兵” 主旋律电影谋突围

2014-07-02 14:42:5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贺林平  
视频加载中...

“眼下的电影市场商业片云集,外国大片更是来势汹汹,历史革命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何突围?”“七一”节,八一电影制片厂携新近摄制的影片《风云1927》展开“红色之旅”巡映,首站来到了广州起义纪念馆。在观影后的座谈会上,记者抛出了这一问题。

“的确!”八一厂演员、片中汪精卫的饰演者荆明华坦言,电影市场放开后,面对商业大片的冲击,“我们没有准备好”。一句话,打开了巡映组成员的话匣子。“当前,商业大片严重挤压了主旋律影片的生存空间,后者可谓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处于四面埋伏之中。”八一厂作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基地,对此深有体会。

以《风云1927》为例,它记录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无惧白色恐怖,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立了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是我们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一次会议。5月21日,影片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后,旋即在院线播放,但票房情况并不理想。

“我第二次演汪精卫,个人感受这类影片是当前革命历史教育的好教材。”荆明华不反对百花齐放,但他感觉年轻一代看的大都是商业大片,对于“我们的今天从哪里来”缺乏认知,对历史、特别是对党的历史缺乏传承。“现在电影院的观影群体大多是年轻人,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受众主要还是40岁以上的人群。”

在电影市场中,如何让主旋律电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一样,赢得观众的认可,特别是青少年的追捧?八一厂宣传发行处处长乔忠杰提出,首先我们的主旋律影片自己要改变、要创新,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树立英雄的形象,特别是塑造更多青少年爱看的英雄;二是提高电影的艺术性,从创作源头到拍摄方法,都需要更加人性化、艺术化的表现,使革命历史题材更接地气,更有血有肉。

事实上,《风云1927》力图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新和补白之作。片中李维汉的扮演者王欢认为,人们总惯性地去分影视作品是“走主旋律”还是“走市场”,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一部能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作品,本身一定符合主流价值观念。我们现在就是要探索一条道路,在表现手法上,让主流价值观与市场进一步结合,在里面融入更多感情、人性,主旋律电影必须摆脱固有的“喊口号式”的表现手法。

记者注意到,《风云1927》把一个会议题材拍成了一部艺术作品,细致入微地塑造了一批普通人,一群中国式的英雄,一代有志青年,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和工农大众寻找出路。片中还虚构了一个人物方静,她的生活、爱情、信念和投身革命、自我牺牲的英雄壮举,给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不过,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毕竟不同于纯商业片,除了贴近市场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帮扶。”荆明华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给予主旋律影片更多支持,除了设立创作基金外,还应该开辟一条专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院线,提供补贴,为这类作品保留一个播映的平台。“我们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这是非常好的方式,很遗憾很多地方没有继承下来。”他说,就像《风云1927》,虽然在院线反响不佳,但开展了广泛的“走军营、进院校、到社区”活动,效果很好。“如果每到一所学校能组织300名师生观看,他们回去后可能就会去搜索相关历史知识,还可能把影片介绍给家人朋友。如果能巡映10所学校,就能有3000名观众,带动1万人。”

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建议,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在主旋律影片的传播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能进行常态化的滚动播放,既可以丰富馆藏资源,使展览形式更加多样,又可以为主旋律影片培养更多观众。“这次《风云1927》放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播映,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电影制作方和博物馆还可以开展更多这样的合作。”(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