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图说媒体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一阕纯正的田园牧歌

2012-06-04 15:57:5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酥油煎松茸

  素汤

  葱烧海参

视觉盛宴背后的文化意味

民以食为天。食是生存的第一先决条件,它如此重要,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中国古代用烹饪来比喻治理国家——“治大国如烹小鲜”、“调和鼎鼐,燮理阴阳”……

果腹之上,便是对口味的精雕细琢。中华民族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民族,细致品味日常生活的点滴,其中也包括口舌之欢。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曹操的《四时食制》专讲做鱼;苏轼发明了东坡肉;张岱写了《食蟹》、李渔《闲情偶寄》中专辟《饮馔部》、袁枚有《随园食单》。聚在一起享受美食,更成为古往今来国人培养感情、商务活动、人际往来不可或缺的一环。

《舌尖上的中国》跳出了一般美食节目只见食物不见人的窠臼,用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饮食文化积淀的整个根脉体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乐、充满知识和趣味地描绘各地人们获取食材、料理烹饪、共享美食的场景。贯穿全片的是食物的来之不易(在湿冷淤泥中工作半年的挖藕人、身负50公斤负重下潜40米采海鲜的重潜员)和劳动者的焦虑(出海打渔赔钱的船长、寒冬破冰捞鱼有可能颗粒无收的鱼把头),中国人在饮食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将胀气乏味的大豆变成易吸收多口味的豆腐,利用微生物转化出腐乳、豆豉、黄酒和泡菜,为保鲜而采取的腌腊手段成就了更醇厚的风味),更多的是普通人平平淡淡又有滋有味的生活——载满芋头的归舟上哼着小曲的老夏;冒险在湿滑礁石上采紫菜后,沏一杯浓茶就着烤紫菜的惬意老李。那些劳作的人们在收获时欢欣的笑容,有他们在异乡打工时所不具备的自信和从容。纪录片用视觉语言把很多东西具象化了,比如粒粒皆辛苦,比如莼鲈之思,再比如心忧炭(藕)贱愿天寒……

英语有谚: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评价,该片是对文化表达的一种突破,把文化放在中国人的食材和与食材相关的生活上。就像外国人所说的那样,中国文化归结到细节就是一双筷子。

陈晓卿说:“通过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我们这个东方古老国度。饮食文化是中国可以通行世界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