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黄馍馍
做年糕
长街宴 味到深处即是家 秋山影深,奔涌的呼兰河上,水雾弥漫,太阳初初破开云层。回到老家的朝鲜族女儿金顺姬,向妈妈学习做泡菜。辣椒、糖、梨块、虾酱层层抹匀。晚上,帮忙的邻居聚在家里吃饭、唱歌跳舞。 方兴玉的女儿代替妈妈执掌豆腐坊,挑起油豆皮晾晒,是阳光下的透明;用家传的酸水点卤,让有益菌渗透到每个角落。豆腐块在时间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中慢慢地白毛如丝,火上烤焦,点上红红的辣酱,详尽而诗意的创造过程让观众忍不住想“舔屏幕”。 纵观整个7集构成的纪录片,其实一大半时间讲到的不是美食,甚至不是食物,而是那个地方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这些鲜活的人物让观众乐于将自己代入,并产生共鸣。正像成语大多生成于具体历史情境,各种食材和料理方法,也都来自于一个有山有水的地域、一个有共同生活习性及风俗的族群,或者一个有情感有经历的个人之手。这是一种立体、全息的呈现,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某地会生长某种食材、某个食物为何如此制作,还有为什么当我们吃到某种并不惊艳的口味时,会想起母亲、家和故乡。 就像本片总编导陈晓卿美食博客中的那种意境:他带儿子回故乡吃早餐,点汤之后,又去附近端来糖糕、芝麻烧饼和油条,看着吃得满头大汗、心满意足的儿子,有种温暖的成就感,想起20年前父亲带自己来吃,彼时那关切的眼神和微笑,此刻正准确地浮现在他的脸上。陈晓卿说,再高级的厨师也没法还原某个家庭的氛围和拿手菜的味道,那种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至味入心,味到深处即是家。《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是美食,而是以食物为基点,向四周延展的“中国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