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解放军报社、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单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依据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一体发展,融媒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打造“中央厨房”
创新新闻生产加工传播模式
打造“中央厨房”,创新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模式,是中央各新闻单位加速推进融媒体建设的有力抓手。
人民日报积极用好“中央厨房”机制,再造党报传播优势。通过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策采编发网络、改革采编部门设置、强化绩效考核等措施,加快报社转型升级。2016年10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破现有部门设置,组建跨部门工作室。“中央厨房”作为融媒体工作室的孵化器,为编辑记者的内容创新提供推广运营、技术实现以及基础的资金支持。融媒体工作室可以使用“中央厨房”的整套技术体系协助内容生产,如移动助手、H5、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新媒体内容发布管理系统等。
新华社把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稿线路改革作为推进融合发展的“衣领子”工程。2016年以来,立足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构建“卫星供稿”加“互联网供稿”的“线”加“库”新模式,撤并了5条传统线路,对新媒体专线进行升级改造,发稿量同比增加近40%,实现用互联网形态生产分发全媒体产品,直达用户后台及前端,签约机构用户700余家。打造了新媒体领域首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全媒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现场云”服务,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入驻。建立“中央厨房”式运行机制——全媒报道平台,由社总编室牵头,多个部门共同组成,来自不同编辑部、不同工种的采编、技术人员共同策划、采集、制作、分发新闻产品。经过实战磨合,全媒报道平台实现了全时段覆盖、常态化运行。
解放军报将2016年确定为“融合发展突破年”,以建设“中央厨房”为抓手,整合信息数据、生产要素和运维保障,打造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虚拟现实等多样化产品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实现一次性采集、全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巩固老阵地、抢滩移动端、发展融媒体、搭建新平台、拓展用户群,形成了包括一张主报、七种子报子刊及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八一网络电视、军报记者微博微信、解放军报客户端等10余个网络和新媒体发布平台在内的中国最大的官方军事传媒集团,构建了跨媒介、跨形态的军事新闻传播体系。
中央电视台在重大时政报道中建立“融媒体编辑部”,台网一体协同联动,搭建全球记者即时发稿平台,实现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集中收集、统一生产、统一分发。建立“央视新闻通稿共享平台”,通过微视频、V观、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全媒体、全球化报道,实现报道中电视与新媒体多屏互动、同频共振,探索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呈现”的节目融合模式,实现“大屏带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联受众”。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移动网创新直播方式、传播业态,全新展示两会现场。期间,央视新闻移动网矩阵号共推出243场移动直播,其中央视新闻移动网直播110场,直播时长总计7363分钟,累计触达人数逾4.6亿,在线观看人数逾2.25亿,开拓了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境界。目前,中央电视台已初步建成多终端、多语种、全覆盖的“一云多屏”新媒体传播体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按照“中央厨房”理念,汇聚相关资源要素细化分工,逐步实现前端采集共享、中端编辑加工指挥调度、后端发布呈现,形成“一个领导班子、一个指挥系统、一个采编队伍”。2016年成立台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实行每日编务会制度,由台领导轮流值班,形成全台会商平台。目前正在建立全媒体采编中心,统筹全台新闻生产,整合全台新闻资源。2016年,继续全面推进多终端融合传播体系建设,传统广播频率和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中国广播客户端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全面布局、互联互通,形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体化、全能化传播渠道。
光明日报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强化光明媒体矩阵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对光明日报客户端进行了全新改版,设立了“刷新闻”“看直播”“学理论”“赏作品”等板块,同时狠抓市场推广,不断扩大用户覆盖。截至今年3月20日,光明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安装量达5811万,光明日报微博、微信粉丝数量累计达1408万。结合媒体使用场景,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技术,加强新媒体布局和平台建设,推出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光明小明”。在今年两会报道中,该平台推出“小明AI两会”应用,它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融合人脸识别、图片识别、语言识别等技术,充分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达到了“一键扫描,一屏打尽”效果。
经济日报在借助外力用好第三方技术平台的同时,致力研发建设自有、自主的新媒体平台,目前已开通运营各类形态的新媒体账号和产品近30个,基本形成了“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为主体,微博、微信为两翼,第三方平台入驻账号为补充”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聚合粉丝超过1700万,日均传播覆盖面超过500万人次。今年2月,“中央厨房”全媒体中心启动试运行,分为策划指挥、新闻编发、值班调度、多功能会议室等功能区,实现了报社采编系统、舆情分析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服务加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报纸、网站、“两微一端”采编业务以及经济信息产品加工的全面融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用28种语言开发43个客户端,以“China”和“中华”品牌为核心,以China News、China Radio、China TV三个多语种聚合型移动客户端为统领,延伸打造多个对象国语言专属特色化客户端,形成多语种移动端媒体集群,以多语种、全球化为特色,实现多语言收听、收视和阅读。
强化“内容为王”
推出更多高质高效融媒产品
“内容为王”已成共识,中央各新闻单位把生产优质内容作为融合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推出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影响大的高质量融媒体产品,引领时代风气。
人民日报微信在去年8月以一则“号外!里约奥运中国首金诞生”“刷爆”朋友圈,不到1小时,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通过实时播报系统,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问候。很快,《总书记的元宵节问候》融媒体产品全网点击量突破2.5亿,拉近了领导人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去年7月11日,围绕所谓“南海仲裁”,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图文报道,创造单条微博阅读量破2.6亿、转发超300万的新纪录。
新华社在建党95周年前夕推出微电影《红色气质》,3000多家网站和客户端转载,网上浏览量突破2亿人次,34家国内电视台进行了转播。《红色气质》连续获得第六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组委会特别推荐大奖等多个奖项,被业界称为中国纪实影像的“现象级”“标杆性”作品。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中,组织了“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两位航天员首次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身份,从“天宫二号”持续发回报道,网上浏览量超过1.6亿人次,很多网友称赞“这个创意真绝妙”。此外,新华社还推出了《四个全面》《红色追寻》《国家相册》等“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持续形成刷屏之效。 解放军报中国军网综合军队内部视频素材,推出征兵宣传短片《战斗宣言》,视频播放量超过2.6亿次,引发美联社、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美国《时代周刊》等外媒关注。
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以“短”“新”“快”“活”为特点的“V观”系列微视频,有力引领舆论。2016年共制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V观”微视频24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7.5亿。《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微视频全程展示总书记出席G20杭州峰会一天的15小时、19场活动,累计点击量达到5000万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精心制作播出时政V观系列微视频800余条,《习近平“两会”说》《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人大代表眼中的习近平》等广受好评,形成热播效应。今年3月18日晚,央视集中优势资源、历时百天打造的重磅微视频《初心》正式发布,点击量、阅读量迅速攀升,仅央视新闻“三微一端”和央视新闻移动网自有平台的24小时阅读量就突破了4.1亿,创下全网时政微视频传播新纪录。
经济日报“两微一端”推出《经济日报财经早餐》《一周经济大事》《月度经济数据盘点》等融媒体品牌产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经济日报直播平台推出《一位代表的两会全记录》,用跟随采访的方式,连续12天记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大团村返乡农民工梁文同的履职过程。真实鲜活的直播报道吸引移动端用户纷纷点赞,直播互动近15万人次。
中国日报结合重大主题报道和舆论热点事件,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运用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方式,推出形态多样的移动新闻产品,进一步打造中国日报名牌栏目,如《好运中国》《解码中国》等。尤其在微视频领域,着力推动报纸记者参与视频拍摄创作,自2016年二季度正式启动以来,中国日报微视频报道的创作量、播放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在2016年全国两会、G20杭州峰会期间分别推出《英国小哥用自拍解读全国两会》《又是这个英国小哥,他在杭州做了个梦,却想明白了中国桥》等微视频,叫响了《好运中国》栏目品牌;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英国小哥再次穿越侃两会》微视频,巧妙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和电影制作特效,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24小时内海内外社交平台、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平台的播放量达到5000万次,创历史新高。
求是杂志社依托新华网交互技术打造求是网高端智库平台,聚拢思想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高校与研究机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网络舆论场的意见领袖等群体,形成求是网原创作者队伍。遵循“借船出海,结网捕鱼”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品牌推广、资源整合、市场化拓展等工作,整合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多家资源推出系列优质产品,打造理论品牌,努力做到用户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覆盖到哪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利用声音的表现力,使广播新闻呈现出新的天地、新的境界。2017年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首次实现全程音频、视频同步直播,在直播的6小时内,累计互动人次超过2200万次,刷新中国广播新媒体参与互动人次的纪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持续打造融媒体品牌产品《春风习习》,以音视图文融合形式,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获得海外受众良好反响,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送后,全球网友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成效和国际形象予以积极评价,认为中国模式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典范,给许多经济欠发达国家带来了发展机会。在纪念建党95周年宣传中,英语微视频《司徒游记之重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上线后火爆网络,点播量超过400万次。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积极构建《党建》杂志、《学习活页文选》、党建网、党建网微平台、党建iPad移动终端版、党建电视、党建音频等7个平台深度融合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探索党建传播新路。党建网微平台首创《听音频学党章》系列微信,将党章、条例、准则等内容录制成音频节目,制作成微信推送,成为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力助手,阅读量超过10万。特别策划制作《习语》品牌栏目,每天在党建网微平台头条位置推送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最精彩、最富有哲理的话语,被多家公众号和各大网站转载。
改革体制机制
为深度融合提供人才和制度支撑
人才和制度支撑,是融媒体建设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央各新闻单位紧紧抓住这一点,大力改革体制机制。
人民日报依托中央厨房形成的新的采编体制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考核机制。划归各专业采访部门统筹调度管理的网、端、微记者,身份不变、待遇不变,其基础工资由原单位发放,绩效工资归各专业部门考核评定。实行优稿优酬。对稿件实行“基础稿酬优稿优酬”制度,稿酬向独家、原创、首发倾斜,与首发率、转载率、落地率挂钩,加大“好新闻”评选和奖励力度。建立新闻传播力排名制度。由中央厨房媒体传播效果跟踪系统实时监测、动态排名,评定每日传播5强、每周传播10强、每月传播20强,分别给予奖励,并作为评选好新闻的重要依据。建立融合传播部门考评制度。对各专业部门分别设定融合报道的每月基数,对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量化考评。为适应受众的不同需求,报社融媒体工作室以专业化、垂直化原则分类,内容覆盖时政、财经、国际、文化、教育、反腐、社会、健康、艺术等,形成自己的品牌个性。截至2016年12月,已有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半亩方塘、2050、一秒世界、冷观察、一本政经等12个工作室开始运行,来自15个部门(单位)近60名编辑记者参与其中。
新华社在组织结构、人才队伍、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以重大项目、重点调研为抓手,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为深度融合提供更坚实保障。成立了中央新闻单位第一家产品研究院,加大创新机制保障力度;组织了1000多人次的全媒编辑、全媒记者培训,着眼全员转型,对采编人力布局进行调整;启动技术管理机制改革,对解决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再部署。
中央电视台成立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融合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媒体融合的中长期规划,明确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研究解决媒体融合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2016年,全台所有频道都成立了新媒体组(部),制定切实可行的媒体融合工作方案,谋划设计新媒体产品和应用。将网络传播力指标纳入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多屏收视测量、新媒体产品传播效果评估等办法,促进节目内容生产向全媒体转型。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任务分解、资金拨付、督查推动、效果评估等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媒体融合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全台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光明日报强化全媒人才培养,加快打造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全媒化集团军,推进全员融合转型。为推动报、网、端所有采编部门、所有采编人员投身媒体融合发展洪流,成立了文创大咖、崇文创客、留住乡愁、光明教育、中华文化溯源等融媒体工作室,这些融媒体工作室在生产制作融媒体产品的同时,也在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在推动其观念和技能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鼓励编辑记者积极主动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出台了《光明日报社“两微一端”原创作品稿酬试行办法》,同时对考核激励机制进行改革,通过经济杠杆的引导,有效提升了编辑记者给“两微一端”提供优质产品的积极性。
经济日报强化导向管理,坚持新媒体与主报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经济日报、“两微一端”和中国经济网采编人员混合编排、一体办公,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新闻生产格局。编制新媒体编辑工作手册,明确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同时,鼓励各采编部门组建、运营各自的微信公众号,逐步形成新媒体矩阵。完善考核体系,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考核。
求是杂志社确保今年一季度求是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行,在体制机制创新、再造生产流程的公司化运行管理中,把专家型、全媒型人才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力举措,进一步引导编辑人员在观念、技能等全方位向全媒体编辑转型,加快打造一支素质过硬、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所需的新型理论传播队伍,不断凝聚网上理论传播的正能量,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同时,着力探索建立与媒体深度融合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
中国日报积极完善全媒体编务协调机制,建立全球新闻融合中心,健全7×24小时全球指挥体系,完善以北京、伦敦、纽约三地为支点的“迎着太阳走”24小时新闻报道工作机制,实现全球无缝对接与全球重大新闻的零时差报道。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中国日报选定“墨素”融合采编系统作为全媒体基础指挥平台,并对该系统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全面支持总社与地方记者站、驻外机构的全球协同与业务轮动,推动“报网融合”向“全媒体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对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账号的内容统一生产、分发统一调度、数据统一管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鼓励各中心(频率)建立适合本部门的全媒体传播运行机制。《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与央广网通过机制、技术双轮驱动,以“多语言报道”“音频报道”为特色,在频率与网站的一体化作战中形成微博、微信、海外社交媒体、客户端多渠道发布,构建“广播新媒体”新闻产品矩阵。鼓励机构中的个人办栏目、做产品,发挥机构内个体生产作用,近年来陆续推出一批个性化产品,获得广泛影响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门成立媒体融合工作管委会,全面推动全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领域融合发展,同时调整数字广播中心机构设置,专职从事新媒体业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媒体融合工作提供机制保障,并创新人才工作模式,将媒体融合人才工作纳入队伍建设,在台内针对媒体融合展开多次业务培训、业务竞赛等活动,加速新媒体人才成长。
春风阵阵马蹄疾。中央各新闻单位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征程中,快马加鞭,奋力前行。(刘文韬王碧薇)
本文转自2017年第4期《党建》杂志,原标题为《新兴媒体的好时代 传统媒体的新时代——中央新闻单位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综述》,转发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