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创新为传统阅读“续命” 数字化阅读如火如荼,还是有不少人钟爱传统阅读,他们尝试各种创新,为传统阅读“续命”。 “就我自己的创作来说,我的小说几乎都是写挣扎的,写的时候我脑子里经常出来一个画面。”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会议室,80后作家蔡东正在分享自己创作《我想要的一天》的心路历程。赵天成和其他十几位同学围坐在长条桌边,准备在作家发言后就这部小说发表自己的评论。 每隔一段时间,这里就会举行一次针对当下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活动,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老师把活动命名为“联合文学课堂”,旨在“关注当下写作,建构有效阅读”。 这已经是赵天成参加的第十二次联合文学课堂了,每次活动前他都要深入阅读作家作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顾虑与期待条分缕析,带到联合文学课堂,与现场的作家、老师及青年学生们分享。“我想从蔡东的创作心理开始谈起。”在作家分享完后,赵天成发言,开始了自己的评论。 “这个课堂深刻地影响了我的阅读生活!”赵天成说,一种“倒逼机制”,迫使青年学生去关注并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并且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去图书馆翻各种期刊艰难地选择作品,遇到好作品时激动不已,见面时一起吐槽交流,写评论时青灯黄卷乐此不疲……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和思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会是一段难忘的历程。”赵天成说。 通过微信公众号,他们的讨论成果被推送给更多的人,在网络上呼朋引伴。“我们追求的便是与无数远方的同路人联合起来,在阅读和思考中为我们这一代人发声。”赵天成说。 数字化阅读会取代书籍吗 数字化阅读会全面取代纸质阅读吗?会不会像纸质书取代简牍那样一统天下?“碎片化”阅读会不会让深阅读消亡,进而使我们走向浅薄?近年来,围绕传统与现代、未来的阅读方式变化争论不断。但无论如何,阅读方式的变化,正在发生。 有人认为,看到“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便对数字化阅读全盘否定,未免操之过急。历史上,对阅读方式变革的恐慌其实早已有之。唐宋之际,基于印刷术的普及,知识传播方式就发生了“唐宋变革”。与抄本时代相比,刻本时代迅速、低成本的知识传播方式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朱熹在《朱子语类》谈到读书时曾说,“今缘文字印本,人不著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他担忧的是书籍变得容易获取,人们便不再用心记诵了。但印刷术的出现并未摧毁读书人的知识体系,反倒推进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网络时代,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继印刷术之后的又一次巨大变革。由此产生的对“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恐慌和担忧实属正常,虽然不能否认其弊端,但也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尽管实体书将死的言论流传已久,其实在网络时代,传统阅读并非无立足之地,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市场数据也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比2014年增长了12.8%。现在就断言传统阅读方式将死,或许为时尚早,而新媒体下新的阅读方式,则确确实实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 其实,无论传统阅读还是新兴的数字化阅读,在真正有心读书的年轻人那里,都会成为一种“开卷有益”的阅读方式。有人认为,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只要能带来心灵的愉悦,多些选择有何不可?在这样一个崭新的阅读时代,没有人可以明确预知未来的阅读会走向何方。真正需要做的,是为年轻人完善和引导正在发展中的数字化阅读,鼓励年轻人去探索更多新鲜有益的阅读方式,同时相信他们有能力开创属于他们的阅读生活,那会是一个新世界。(马铭雪 李昌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