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任贤良: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2016-07-05 11:05:0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任贤良  
视频加载中...

把握好时度效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贵在“早”和“快”。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不能等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真相还在“穿鞋”。好多事情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时效,没能抢占舆论制高点,以至于突发性事件之后,又引发舆论次生灾害。魏则西事件发生后,中央网信办第一时间发声。一周后,公布了调查结果,要求百度立即整改。网民跟贴留言超过10万条,对调查和处理结果非常认可。

但如果为了追求时效性,而偏离了真实性,第一时间发声不准确,后面会陷入更大的被动。雷洋案,应该说公安部门发声不晚,但没有回应网民的关切,遭到网民一遍又一遍的质疑,陷入了更大的被动。

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造势;该突出要突出,但不能过度渲染,搞排浪式的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因为盲目而失准,为吸引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

尊重网络舆论传播规律

任贤良认为,网络舆论呈现五大特点:

社交化:个性化信息筛选成常态,信息传播链条更动态。社交媒体出现后,人群开始细分,组成不同的QQ群、朋友圈。信息在朋友圈、QQ群群内进行传播,形成分化。

碎片化:信息短小细碎,传播快速便捷,“微传播”成主流。一直有人呼吁微博要突破140字。但140字是关注度最高的,长微博传播效果并不好。微视频以秒计,微电影一般在30分钟以内,动漫视频往往1.8分钟达到观看高峰,3分钟后观看率仅有50%。

可视化:图解新闻、动漫动画、视频秒拍等可视形式打开率更高、停留时间更长。现在,人们更爱“浅阅读”。浅阅读不是浮浅,而是怎么看着更舒服。所以,直播、秒拍、短视频、动漫、图解等大行其道。

不看新闻看跟帖:自媒体时代,跟贴、评论很多。一些正面报道,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错误的评论、解读,改变了原有的方向,成了“歪闻”。所以,不仅要重视信息的生产,还要重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引导和维护。否则,信息就难免中途变卦,“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两微一端”:成为阅读率、送达率最高的“产品”,手机成为随时随地随身的传媒“利器”。在突发事件、热点问题中,微博的快速传播、社会动员和舆论助推作用仍不可小视。微信已覆盖了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5.49亿。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一半以上的用户好友过百。

善于主动设置议题

让热的冷下来,让冷的热起来,该说的说到位。在这个时代大潮中,不敢设置议题就是放弃话语权。不善于设置议题就难以担当起舆论引导的重任。高明的议题设置,往往都是时机、技巧、方法的最佳应用,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应该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

不能做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主观臆想网民的需求。防止宣传报道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跟群众不粘边、不搭界的情况。要在思想内涵上做加法,在文章篇幅上做减法,在传播的效果上做乘法,在思维定式上做除法,减少“编码”和“解码”之间的信息误差。多提供一些对路的服务,真正让网民认知、认同、认可。(任贤良)